中国名中医简介(2)
陶弘景,字通明,晋丹阳秣陵人。因其学识受当局赏识,年十九岁就作了诸王侍读之官。四十一岁时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性好医方,著有《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效验方》、《采药诀》、《灵奇秘奥》、《养性延命集》等。近有敦煌医学文献陶弘景《辅行诀用药法要》抄本传世。印证了古医经《汤液经法》,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剂之源。
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人,天资聪慧,自幼勤学,博学多才,曾举进士,因淡于名利,不事仕进。其博极医源,刻苦实践,遂成为一代名医,被世人奉为“药王”。孙氏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传世。《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虽名“方书”,实为医生临证必备的一部重要的医著。内容包括唐朝以前的医药知识,及孙氏自己的临证用药处方经验。同时也论及一个医生当如何学医,及应该具备的医德医风,故有“大医精诚论”。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宴先生。晋朝著名的针灸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帝王世纪》、《玄宴春秋》、《高士传》、《烈女烈》等。《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共十二卷,以十天干列目,取“甲乙相伍”,井然有序,故名“甲乙”。乃《灵枢》以降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该书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针灸之法和各类疾病的针灸取穴,至今仍被奉为针灸治疗学之圭臬。
葛洪,字稚川,晋朝丹阳句容人。出身士族,以其军功封为“关内侯”。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中,从事修炼和著述。葛氏“博闻深学,江左绝伦”,著述颇丰,著有《抱朴子》内、外二篇,和医著《玉函方》。后感于《玉函方》篇幅巨大,故又仿照各家“备急方”体例,撰《肘后救卒方》三卷。葛氏在该书自序中的此段名言,意在使乡间穷苦之人,遇到疾病可秉方自救,以解决无钱求医之难。
【注】以上姜华庆先生画像,柳少逸先生撰文并书写。
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人,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医学知识广博,造诣精深,在深入地研究《内经》的基础上,有《类经》之代表作传世,继撰《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尝有医学巨著《景岳全书》和《质疑录》刊行。景岳受宋代“喜温善补”学风的影响,从而成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景岳全书》共十四卷。该书择历代医家之精要,对临床各科之辨证论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了众多新方,故书中有“新方八阵”,以翼“古方八阵”。该书较系统的反映了景岳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注】以上孙笑运先生画像,柳少逸先生撰文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