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中医简介(1)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宋金时考城人。因久居宛丘,故亦称宛丘子和。“先世授以医方”,专业岐黄。曾为太医,不久辞去。《金史·本传》谓其“精于医,贯《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其娴于汗吐下三法,又倡“三消当从火断”之说,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学派的开山之祖。其代表作有《儒门事亲》十五卷,取“儒者明理事亲当知医”之意。
王焘为唐朝宰相王圭之孙,官徐州司马。性至孝,因母有病经年不愈,遂“数从高医游,遂穷其术”。且因其“七登南宫,再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载”。“久知弘文馆阁图籍方书等”,以所学作书《外台秘要》。“外台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枢要之谓也。”故名曰《外台秘要》,为唐代继《千金方》后,另一部巨大的综合性医学著作。
李杲,字明之,金元间真定人,晚号东垣老人,故后人多以东垣称之。幼年习儒,二十余岁时即成名儒。后因母病失治去世,故志于医。遂厚礼拜易州学派开山之祖张元素为师。随学数年,尽得其传,全面继承了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其学术思想是以“脾胃学说”和“内伤学说”组成。其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及《医学发明》等。另外尝有《药类法要》《用药心法》《东垣试效》等近十种医著。东垣以其在医学中的重大成就,成为“易州学派”的中坚人物,并与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一起被誉为金元四大家。
钱乙,字仲阳,原籍钱塘,北宋迁山东郓州。二十岁业医,“伟论雄才,迥迈前列”。能通权达变,“不名一师”,“专一为业”,从而确立其中医儿科一代宗师的地位。钱氏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小儿纯阳论”。钱氏师古不泥古,化裁古方,创立新方,而有《小儿药证直诀》医著传世。
朱震亨,字彦修,浙江义乌人,家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儒学从师于许谦,医学从师于名医罗知悌。学研《内经》,法承刘完素、李杲诸家之学,力倡滋阴降火之法,遂成为滋阴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丹溪摘言》《脉因证治》《金匮钩玄》《丹溪手镜》《丹溪纂要》《丹溪治法心要》《朱丹溪医案拾遗》等医籍。《格致余论》医论四十一篇,阐发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主张滋阴降火,为丹溪晚年之力作。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朝河间人,故后世称刘河间。刘氏“夙有聪慧,自幼耽嗜医书”,勤于实践,力倡火热学说,药用主以寒凉,遂确立其为河间学派宗师地位。其著述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三消论》等十余部。《素问玄机原病式》,为河间医经类重要著作。将“病机十九条”整理分为“五运本病”、“六气本病”,并逐证注释阐发,提出六气化火论,增补燥气病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刘氏综合性医著。
【注】刘统泉画像;柳少逸撰文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