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歌》悬解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3-01-13 10:35:34

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歌》悬解

柳少逸

    20182月初,保和堂第九代传人,毫州中医研究院张超伟研究员信讯:“马丹阳天星十二针,胶东民间用的多吗?”我做了回复。此问使我联想出一个“十二穴主治”的医学史观问题。

  《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传为元代道教全真派七真人之首马丹阳所撰。其创建遇仙派,“游仙宫”位于今天莱阳市中心,乃马丹阳修炼、羽化之处。马丹阳(1123~1183),祖籍扶风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避乱涉居登州之宁海(今山东牟平)。初名从义,字宜甫,后改名鈺,字玄宝,又曰元宝。登金贞元进士。大定年间拜王重阳为师。为王重阳大弟子,道号丹阳真人,世称马丹阳。是一位全面继承王重阳全真派道学思想,在道学、气功、医学上卓有建树的人。传世之作有《神光灿》、《洞玄金玉集》、《丹阳真人语录》、《渐悟集》、《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及《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详见“漫话道教全真派”一文,载入拙著《杏苑耕耘录》)。

  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附篇“参考资料”部分,均载有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其总赋部分为: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担”(擔),承担,担负之意。“截”,割断、阻拦之谓。可以理解“担”为补法,“截”为泻法。全段文字,意谓临床要根据病因病机及脉证,选用适合病情的穴位施治。或用补法以承担扶正的功效,或用泻法以达驱除病邪的目的。所以一个“合”字讲辨证,而一“担”一“截”讲施治。故“合”字是全段文字的核心要点,是纲。而“担”“截”二字就是目了。

  此十二穴中,有十穴系十二经脉之特定穴,是在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精选出12穴,而广验于临床形成的,其取穴少而精,简便易行,宜于普及,故又属中医民间疗法的精华之作。

  尚有《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与马丹阳之歌内容同。元代王国瑞撰有《扁鹊神应玉龙经》,刊于1329年,乃托名扁鹊之作,载120穴玉龙歌,85首针灸歌赋。由其弟子周仲良作序,收入《四库全书》。内有《天星十一穴歌》,流传甚广。由此可知,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与《天星十一穴歌诀》只有一穴之差,故二歌诀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天星十一穴歌诀》总诀为:“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彻。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绝。环跳与阳陵,通里与列缺。合担用担法,合截用法截。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三百六十穴,不如十一穴。此法少人知,金锁都门鐍。将针治病人,有如汤沃雪。非人莫传与,休把天机泄。”

  该歌诀今简称“十一穴”。计有足阳明经合穴足三里,荥穴内庭;手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原穴合谷;足太阳经之合穴委中,腧穴承山,经穴昆仑;足少阳经合穴阳陵泉,腧穴环跳;手少阴经之络穴通里;手太阴经之络穴列缺。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简称“十二穴”。相较之有两处不同:

  一是“十一穴”句是“下至昆仑绝”,而“十二穴”是“太冲昆仑穴”。即马丹阳在王国瑞“十一穴”的基础上,加入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太冲一穴。

  其二是诀中多出“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此法少人知,金锁都门鐍”,“非人莫传与,休把天机泄”三段文字。类似的文字尚见于元代医家杜思敬《济生拔粹》:“天宝不泄于非人,圣道须传于贤者。”二者之语源均自《素问·气交变大论》:“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意谓神圣宝贵的医术,不能传于无道德的人;神圣高洁的医道,必须传于高尚贤明之人。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见,师徒传承模式,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诸师获得得意弟子后,均悉将其医术传予弟子,并嘱“毋泄”,“毋以教人”。其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医学伦理学问题。诚如《医门法律》所云:“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述,“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长桑君何以知扁鹊为“非常人”?是长桑君以扁鹊对其“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的长期考察,认可其人品,而收为弟子,尽传其所学。仓公淳于意先拜师公孙光,尽受其精方,公孙光嘱其“毋以教人”。而仓公亦表示“死不敢妄传人”。其后公孙光“以意属阳庆”,并告诫仓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由此可见,名医收高徒是重在人品。诚如郭蔼春《医道溯源》所云:“天下有非常之任,必待非常之人,而天下非常之人,乃能真胜天下非常之任。”扁鹊为“天下非常之人,乃能真胜天下非常之任”,济世治人而成为“方者宗”,乃千古一代宗师也。“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故太史公将二人合篇立传。由此可见,“择师难,择徒更难”。

  上至长桑君,扁鹊,及汉之公孙光、仓公,下至元代王国瑞均为医者,故视《内经》“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为医门之法律,且古今名医均为儒者,因其重于“传非其人,漫泄天宝”之诫,而忽略于“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之诫。如长桑君“出入十余年”,对扁鹊进行考查方收徒,这种高标准的选徒,或父子相传的律条,实必影响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大凡有志于学习中医者,当视为收徒的唯一门槛。只有这样才有益于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在当解读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中,为何不见“十一穴”那几段文字的问题。道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儒家讲“仁义”,佛家讲“普渡众生”。道教全真派之祖师王重阳本身原是一儒者,引佛、道两家之理入儒,以“三教园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之宗旨,而创新道学。所以“十二穴歌”的传承是重在“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处。因其布道之广博,故“十二穴歌”以其简、便、验的特点,得以在民间流传。

  “十二穴歌”之“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十一穴歌”之“三百六十穴,不如十一穴”,其义决不是只知“十一穴”或“十二穴”即可。它是在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在概括了360穴功效主治的基础上,取出了十几个常用经穴,以便于应用于民间,是高度浓缩的“针灸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立“战备医院”,我于1970年由县医院下放去了亭口分院。1973年5月的一天,我在门诊值班,接诊一被门板抬来的病人,因“取粪”用力过猛而致“闪腰”不能行动。让人扶其坐于椅子上,我取支沟、阳陵二穴,行针只有一分多钟,起穴同时喊声:“起来”,病人立刻站起,无任何痛苦走回家去。众人皆称“神奇”!实则是穴位和针刺手法的功效而已。旁有一“赤脚医生”小李,是学习培训西医知识和打针输液技术。见状非要学习针灸术。我第二天就要办理调回莱阳中心医院工作事宜了,没法教他的。在他再三请求下,教了他“四总穴歌诀”和怎样取穴。其后由亭口公社来诊病人告知:“你那个徒弟真行,一些病针一处穴就好了!”这种“独一针”之术,就是得益于“十二穴”,“四总穴”之医技。若说“十二穴”是“三百六十穴”的浓缩针法,而“四总穴”是“十二穴”的浓缩针法了。故而中医针刺术之“十二穴”、“四总穴”,因其广为民间医生所用,成了卓有成效、切于实用的民间疗法了。

  何谓“民间”?古代为皇家御用的太医院的医生名御医。而在民间坐堂医,或走方医,均属“民间医生”,因你不是“御医”,不是“首长”的保健医生!就中医师而论,不管你省、地、县的医生,也不管你是乡镇或社区的医生,若你用了“十二穴”之术。说明你运用了民间疗法了。中医术是“看疗效”论成败的,应了那句古语:“名声终究多虚幻,功夫唯有处方知。”所以要还“民间疗法”、“民间医生”之真面目。

  一个中医师的业务技术高低,不是看你的职称高低。因“功夫唯有处方知”啊!水稻之父、青蒿素发现者,获奖之时,都不是院士。奔走于崇山峻岭的乡村医生,能保一方百姓的健康。他就是一方名医。“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故而太史公有“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之叹!此即御医容不得走方医的历史悲剧。

  当然作为一名执业中医师,就针刺术而论,知识面要广博,不能只会四总穴,或十二穴针刺术了。除传承《内经》针法、针方外,尚要学研历代的针灸术成果。千万不可“固步自封”。尽管我在中医学传承中,有《经络腧穴原始》《〈内经〉针法针方讲记》付梓,然在针灸学的学研中,尝有众多未解之迷。就一个人所掌握的医学知识,与浩瀚的中医学知识宝库而言,仅仅是沧海一粟。故当志在“活到老,学到老”,未敢有一丝懈怠。

附:《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1、三里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疾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2、内庭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3、曲池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偏身风癣癞,针著即时瘳。

  4、合谷

  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委中

  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痠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6、承山

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渐疼痠。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7、太冲

  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8、昆仑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9、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10、阳陵泉

  阳陵在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通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憹与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列缺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拏。

                                                    2018年春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讲习笔录》2021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