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我的茶缘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3-01-10 06:03:57

    【按】本文原为柳少逸老师《柳氏茶疗》一书的自序,“复健王的自留地”公众号首发,后被莱阳市文化和旅游局《最美莱阳》转载。新春来临之际,再发此文,向关心、支持柳氏医派发展的仁人志士、亲朋好友致以新春的祝福!

我的茶缘

  因自幼受二叔毓川公的影响,喜茶饮,及长乐于茶道,亦喜读茶文。今日上午转发了一篇介绍茶的网文,然倏尔见王昌恩教授的赞文,于是,又急急回文:“此非我之为文,乃转发的。”继而我就早就了一篇“茶缘”的回忆文章。

  栖邑柳姓一族,战国后期,自鲁迁居栖邑,现为栖霞十大姓氏之一。而我这支自清初又由东寨迁居栖邑东林,至我已历十四世。家父吉忱公弱冠求学,而立之年业医在外。故我这茶缘得益二叔毓川公。因二叔膝下只有梅贞姐一女,故我自幼得二叔宠爱。叔喜茶饮,故我少小时他即让我同饮。记得初饮时,苦涩,故而眉头紧皱不想再喝,二叔就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喝茶的益处,并以茶之色、香、味逐一道之,虽然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再拾杯而饮,好象不那么苦了,而后几杯似有一点点甘甜,于是也慢慢地喜欢上这“茶饮”。其后年长方知这叫“茶道”,又名之曰“茶艺”。多年后我工作了,每次回老家探望二叔与二婶时,我均买点好茶带回。我每年春节均是在老家度过,即便是我母亲随父迁居莱阳,我也均是如此。在上个世纪,一斤上等好茶,得拿出大半个月的工资。每次他都笑着打开包装闻一闻,说声“好茶”!也总说:“不用花钱买这么好贵的。”见叔喝的高兴,我也开心的很。

  二叔毓川公还有几个茶友,每当我带茶叶回家,他常邀之共饮。内有“唐山院”还俗的和尚金玉,他笛子吹的好,原来往昔庙宇做“法事”时,每有庙内和尚组成的乐队演奏。这唐山院位于东林村北二里许山坡处。据传唐朝时北山有金矿,故山称“唐山”,而今尚存唐时采矿之废“井”,故寺庙称“唐山院”。因南去七、八里尚有一佛家寺院,因其地处白洋河之南,习称“南院”,而这居白洋河之北的唐山院,人们又习称“北院”。

  唐山院古刹,有一唐时所植银杏树,据艳贞姐讲此树有两抱粗。据说寺中僧人常用银杏叶煮水代茶饮,以清心宁神。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北海军区兵工厂将其伐之,用其木制成“枪托”、“手榴弹把”了,算是“杀身成仁”,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了。解放后,和尚们还俗了,因庙产归东林村所属,故大集休时,金玉一家划入东林三队,二叔毓川公为队长,故我与金玉有缘。初次见他时,二叔让我叫他“四爷”。后来方知,非“四”乃“师”字。盖因祖上历代敬佛,我祖父恒宝公乃唐山院长老的俗家弟子,与金玉同辈,故二叔称金玉为“师叔”,而我当叫“师爷”了。

  这师爷金玉常与二叔毓川公采一种嫩树叶,炒成茶叶样,浸泡代为茶饮。二叔也让我品之,色、香、味与茶无异。故问此叶为何物?告云:“茶棵子。”此茶乃佛家饮用之茶。至此,我算是与“佛茶”有缘了。

  夏季麦收时,叔伯辈均火急火急的忙着麦收及麦场上的活,人们多易皮肤起“疹子”,异常搔痒,又见三叔毓甫公去“北院沟”(唐山院东沟),采摘忍冬叶子,水煮代茶饮。为柳氏家传“三伏饮”茶。二叔说这茶“撤火”,有清咽消暑之用。又让我大碗喝之,却有清凉可口之感,这算是我与“药茶”有缘吧。那时,又常见祖父恒宝公和两位叔叔,按节气采集一些当地中草药,以备乡邻有病时兑验方之用。于是我对地方中草药的应用,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家父吉忱公读毕“私塾”,继而接受新学,而去外地求学,后又就读于天津尉稼谦国医班、上海恽铁樵国医班,从而走上济生业医之路。抗日战争暴发后,家父一介书生,投笔从戎,于1941年返乡参加了抗日工作。以教师、医师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胶东地区解放的早,家父吉忱公于1943年先后出任栖东县立医院、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后于1954年,调任“山东省莱阳专署中医药门诊部”,主任由专区人民医院院长兼任,吉忱公任副主任主持工作,全面负责专区的中医药工作,同时主持全区的中医培训工作,先后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自编教材讲授“中医四部经典”、西医学生理解剖学和诊断学。开创了建国后中医教育之先河。

      1956年该部撤销,与莱阳专区人民医院合并,组织拟定家父吉忱公任副院长,分管中医工作,并筹建中医科。而公坚辞副院长之职,而出任中医科主任之职。不想十年后之“文革时期”,因非院级领导之职,而未受到“冲击”。

     1956年,我由老家之“完小”转学至“莱阳师范附属小学”就读六年级。见医院门诊房前花木中,有一嘟嘟散发着浓浓清香的白色花穗,因幼时见二叔养花,故有赏花之嗜好,甚奇之。于是问吉忱公“此为何花?”回曰:“茶棵子。”又问:“为何与北院之‘茶棵子’有异?”于是引发了家父的有关“佛家茶”、“道家茶”、“药茶”的释迷。

 

  讲到此处的“茶棵子”,是吉忱公在莱阳城中游仙宫的废墟中挖取,而移植于医院内的。大凡道观之处,多植“茶棵子”于院落,以备制作道茶之用。莱阳始建城于汉,古称昌阳、挺县、观阳、芦乡,后唐时更名莱阳。名胜古迹较多,也是道教、经学家发祥之地,是“丹阳以下七真”发迹之处。“游仙宫”是北七真之首马丹阳修炼、羽化之处,故有此植。然而时光流逝,昔日朱阁流丹、雄伟奇观的“神仙之宅,灵异之府”已无形迹可寻了,在游仙宫废墟上,已由现代化的亭台楼阁、水榭花廊的莱阳宾馆所替代。“丹阳以下七真”《莱阳县志》见录,而众多的神奇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家父吉忱公讲授的道家医籍,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疗杂病歌》,及邱处机的《摄生消息论》。这也是我其后关注先秦道论及数术学之渊薮。

  其后,在我从事地方中草药的应用,及关注“药茶”的研究中,得知佛家之“茶棵子”,为鼠李科鼠李属落叶灌木小叶鼠李的叶子,又名牛李、鼠梓、皂李。其子名山李子、乌巢子、牛李子、郁李仁;其叶制茶名女儿茶、佛家茶。其性凉味苦甘,入肝肾经,具养肝肾、壮筋骨、清热利湿、消积通便之功,故其叶为佛家独钟而制茶饮之。

  道家之“茶棵子”,实乃水蜡树之叶,为木犀科女贞属落叶灌木,性凉味苦甘,入肝肾经,具养肝肾、强筋骨、清热明目之功。故为道家所钟,而有制茶饮之习。北方道观之地多有此树,如崂山之北九水,昆俞山之“云霞洞”下之水溪边,均有之。柳氏宁神茶,由水蜡叶、女贞叶、山枣叶、合欢花、夜交藤、旱莲草组成。

  至于这柳氏家传“三伏饮”之茶,乃忍冬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叶子,性寒味甘,归肺、胃、大肠经,具清热解毒、消暑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故为夏暑时之佳饮。

 

  因有此诸多之茶缘,我曾走遍了山东的山川大地,及古佛道庙宇之遗迹,以探寻药茶、佛家茶、道家茶之源。曾于上世纪之末,成立了一个由我与中药专家徐寿长、谢在佩、路顺凯,及潘志杰组成的科研小组,开展了北方古茶的研究。试验制作了可饮用的“药茶”百余种,并着手编撰《北方古茶》一书。其后,曾先后在文登南海浪暖口之滨、莱阳旌旗山之阳,租地建立茶园及药用植物园,后因种种原因未果,然也算了却了我那“茶农”的梦。

  因亳州老友张振岭先生欲开发“膏滋方”的应用,故于2019年我翻出尘封了二十余年的手稿《柳氏膏滋补方集》。重新整理选编之,而有了《柳氏膏滋补方选录》的成书。我一生不沾烟酒,唯有“喜茶”之习,然而深深地牵动我心的是那未泯的“茶缘”。而编写一本《柳氏茶疗》的心结,常常从心底涌动,然也终因忙于柳氏医学的传承和著作的付梓,而这《茶疗》的小册子仍未有结集。去年季冬,我那“中医传承工作室”三年期满,柳氏医派传承的梯队业已形成,且工作已有序地进行着。所以每当我端起茶杯,那“茶缘”及编写《茶疗》的心结,又有所牵动。于是今春,让随我从事茶疗研究的弟子潘志杰,“翻”出以往“茶疗”的研究资料,及“药茶”样本列目,着手编撰《柳氏茶疗》一书。故回忆往事,草就“我的茶缘”一文,并爰以代序。

          柳少逸

               2022126日于三余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