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师祖柳吉忱公认为:热病的发作,有内外诱因之辨,有因经寒外感传化而发热。有因时气火盛而发热。然皆外感邪气侵入人体而为害,其中包括伤寒,热病,温疫,时毒,痎疟等病在内。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劳倦,酒色,七情或药饲而致者。虽然病因不同。但均有发热之症,其病候不外乎热在表里之别。故热在外者,当察其经络之深浅。热在内者,当察其脏腑之阴阳。伤寒有五,有中风(外感),有热病,有瘟病,有暑热,有湿热。今分享瘟病之论:
柳吉忱公热病辨析“暑热之论”
暑热是夏季常见的一种热病,因夏季暑热之气当令,气候炎热,人体受外界热邪困扰,生理功能调节发生变化,而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等症状,所以暑热的发生是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故暑乃火热所化。火为阳邪,故其证候多为阳邪证候,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液,其在侵犯人体时,可使腠理开合,而汗出过多;汗出多而津必伤,津伤而液不足,必然要出现口渴思饮以求自济;同时,心烦尿赤而短等现象相继而出。人体大量汗出,气机必然疏泄,往往造成津枯气虚之象,因而伤暑之人,常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猝倒,不省人事,这正如《素问·举痛论》中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金匮·瘟湿晹病脉证治第二》中说:“太阳中热者,晹是也。”晹即中暑,俗又称之为日射病。但是暑多挟湿,因为夏季经常多雨,气候潮湿,故暑邪为病,常挟湿邪侵犯人体,在发热烦渴胸闷的同时,常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头昏眩沉,呕恶及大便溏泻等证候。故暑热病中,又分为伤暑,中暑,湿属之别。人们生在天地之交,受外界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冷与热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刺激的感受又很敏感,故巢氏《诸病源侯论·冒热困乏候》中说:“触冒大热,热毒气入脏腑,则令人烦闷郁冒至于困乏也。”这清晰的说明,日射病或热射病的原因所在。而在巢氏《诸病源侯论·中热晹候》中,更具体的指出,“夏日炎气人冒涉路途,热毒入内,与五脏相并,客邪炽盛或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晹。”这进一步说明人体的内热郁积不散,而外界的温度又增高,内成隐患,外邪帮凶,热邪郁结经络阻塞,脏腑气机失灵,安有不猝厥昏聩者乎?暑热之病因都是由高温引发,如气温上升超过一定程度,特别是同时有过劳的情形时,人体便失去调节作用,即出现高热困惫和失神(即中暑症)。其主要症候,轻者头晕恶呕,胸闷气短,重者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喘渴汗泄。假如肌肤的散温机能受外邪的影响失其作用,就出现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而且有倦怠乏力,小便短赤之象,此即所谓伤暑之谓也。如果挟湿,则就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胸闷呕恶,食少倦怠,大便溏泻,小便短赤,即谓之暑湿证。《素问·逆调论》云:“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歧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这也就是说明热结伤阴,劫津耗液,使人虚脱而致病也。
【注】本文节选自师祖柳吉忱公遗稿《热病辨析》。
【链接】柳吉忱小传:柳吉忱(1909~1995),名毓庆,号济生,以字行,山东栖霞人。八岁入本族私塾,民国入高小,中学,后拜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尽得其传。曾先后毕业于天津尉稼谦、上海恽铁樵国医班。1941年参加抗日工作,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解放后历任栖东县立医院、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自1955年起历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莱阳市政协常委。学贯《内》《难》《本草》、仲景诸经之旨,及唐宋以后方书,临证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证候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每收效于予期。诊务之暇,勤于笔耕,著述颇丰。1954年至1960年,尚负责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并亲自授课。1983年离休,仍以济世活人为己任。1987年,受山东中医界的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校长,开创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