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内经》热俞五十九穴之“《灵枢》五十九刺解读”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2-29 11:26:42

  

      【按】《灵枢·经脉》云:“经脉着,受血而营之。”《难经·二十三难》云:“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素问·气穴论》云:“孙络三百六十五会……以溢奇邪,以通营卫。”此乃约言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所以用针刺法对穴道施术,可通过孙络达到和内攘外的功能。此即针灸治病的神奇之处。故针灸术为一精妙而神奇的学问。余临证多用之,有时竟有方药达不到的效果。今就《内经》“热俞五十九穴”的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热俞五十九穴”一词,首见于《素问·气穴论》,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的总称。该篇有云:“热俞在气穴。”盖因热属阳,多在经气汇聚之处,故治热病当取诸阳分之地,且穴位多在头部、躯干部及四肢之上,于是就有了治热病刺五十九穴之论。“五十九穴”,又有“五十九刺”、“五十九俞”之称。然而治疗热病“五十九穴”,在《素问》和《灵枢》中的内容尝不尽同,今分称之曰“《素问》五十九刺”、“《灵枢》五十九刺”。另,在《素问·刺疟》中有“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的记载,今称之为“温疟五十九刺”,属“《素问》五十九刺”范畴;在《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论例第三》篇中,有“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的记载,今称之为“温病五十九刺”。从宋·成无己注中内容可知,张仲景“温病五十九刺”,属“《灵枢》五十九刺的内容”。(柳少逸)

 《灵枢》五十九刺解读

      (一)《灵枢·热病》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热病七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1、词解:

      ①气口静、人迎躁者:气口即“寸口”。指寸口脉静,人迎脉躁动。

      ②取之诸阳:病在诸阳,取之阳经之井穴、荥穴以泻其热。

      2、句读

      ①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热病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如果寸口脉静而人迎脉躁者,此邪尚在阳而未传于阴也,故当取诸阳为五十九刺

      ②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此邪热甚,而阴阳之正气皆虚,有死征勿刺,其可刺者当急取之。

      ③热病七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此热病七八日,邪仍在表阳,急从汗解之。寸口脉动甚,喘而短气者当急取手太阴之井穴少商

      (二)“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1、词解

      ①窒鼻充面:窒,阻塞不通。窒鼻充面,鼻塞不通见于面部。

      ②第一针:古九针之一,针。

      ③苛轸鼻:苛,芥也,故假为芥之意。苛轸鼻,即鼻部生小疹也。

      2、句读

      ①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此言热邪犯肺而致诸证。肺主皮毛,邪犯皮者,当取皮,用九针之一针,以刺五十九穴。

      ②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邪在皮,鼻生丘疹,因肺主皮毛,故取肺之井穴少商,之荥穴鱼际;若不退,求之心,因火克金,取心之井穴少冲、之荥穴少府。今名“苛轸鼻剌方”。

      (三)“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干唇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1、词解:

      ①身涩倚而热:意身体涩滞倚著而发热。

      ②:心情烦闷不安。

      2、句读:

      ①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干唇口嗌,取之脉,以第一针,五十九:此言热邪在心脉者,心火上炎,而见诸证,当取之脉以泻之,用针刺五十九穴

      ②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肤胀口干,冷汗出,皆心脉病也,刺手少阴心之井穴少冲,之荥穴少府,病不解,取五脏制胜之法,取肾水之井穴涌泉,之荥穴然谷,乃水克火之意也。今名“热病冷汗剌方”。

      (四)“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1、词解

      ①瘈瘲:与“抽搐”同义。筋急引缩为“瘛”,筋缓纵伸曰“”,热极生风之象。

      ②毛发去:脱发。

      2、句读

      ①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心病热,故数惊;心脉急,热邪甚,故筋脉挛急纵伸,心气实则狂。用锋针刺心经之井穴少冲,之荥穴少府,以泻心脉有余之邪。今名“热病瘈瘲剌方”。

      ②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发者,血之余,心主血,故脱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故心热而发癫疾。当求之于心,刺心之井少冲、之荥少府;不效,当取肾水之气,以制其心火,此即水旺则火衰,心邪自退,补肾之原、之输太溪。今名“热病癫疾剌方”。

      (五)“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1、词解

      ①第六针:古代九针之一,名员利针。

     ②目眦青:眦,眼角。眦青,即眼角色青。

      2、句读:

      ①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此言热病犯脾,而见诸证。邪在肌肉,当以第六针员利针,以行五十九刺。

      ②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目眦色青,乃木克土之象,故刺脾不效,求之于肝,取肝木之井大敦、之荥行间,乃取肝木之气,以胜其土今名“热病目疾剌方”。

      (六)“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1、词解:

      ①第四针:古九针具之四,名锋针,为针刺常用之针具。

      ②:筋,足不能之病证。

      ③目浸:眼泪浸淫状。

      2、句读

      ①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此言热邪犯肝经,热邪在筋者,见面色青,乃肝色见也。肝邪随督脉会于巅而脑痛,热扰肝经伤筋,故手足躁摇,以第四针锋针取四肢之井以制手足躁、四末厥逆。

       ②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肝主筋,故足不能行;肝开窍于目,故目泪浸淫出不收,皆肝病也。刺四肢之井不效,求之于肺之井少商、之荥鱼际,取金旺木衰之意也。今名“热病筋剌方”。

      (七)“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1、词解:

      ①好瞑:欲寐。

      ②啮齿:咬牙。

      2、句读:

      ①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本篇此节文字,与《素问·刺热篇》之主病因病机及证治基本相同。彼“刺足少阴”,取其井穴涌泉,荥穴然谷;“病甚为五十九刺”。本节“取之骨”,盖因热病之邪在骨,肾主骨,故亦刺足少阴之井、之荥,以第四针锋针行“五十九刺”。

      ②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齿为骨之余,热盛而咬牙;肾开窍于耳,故咬牙,耳青,索于肾。不效则取脾土之井穴隐白,荥穴大都。今名“热病骨病剌方”。

      (八)“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五指间各一,凡八,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1、词解:

      ①:穴意。

      ②三分:此为三处意。

      2、句读:

      ①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两手内侧有手太阴肺经之井穴少商,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一分许取穴;手少阴心经之井穴少冲,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处;手厥阴心包络之井穴中冲,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左右各三,计六穴;外侧有手阳明大肠经之井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处;手太阳小肠经之少泽,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者中;手少阳三焦经之井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处;左右各三,计六穴。两手内外各三,共十二穴。

      ②五指间各一,凡八,足亦如是:各指间各一,即每指每三节尽处缝间,计四处,左右共有八处,足亦有八处,计十六处。

      ③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入发际一寸之上星穴旁三处,即足太阳膀胱经之五处,督脉旁,去上星1.5寸处;承光,五处后1.5寸处;通天,承光后1.5寸处;两旁各三,共六穴。

      ④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入发际三寸旁边五处,即足少阳胆经之临泣,阳白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目窗,在临泣后一寸处;正营,在目窗后1.5寸处;承灵,在正营后1.5寸处;脑空,在承灵后1.5寸处;五穴,左右共十穴。

      ⑤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耳前听会穴,耳前陷者中;耳后完骨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处;左右二穴,俱系足少阳胆经之穴;口下承浆,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系任脉经;项中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系督脉经,凡此共六穴。

      ⑥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巅上一为百会,头顶中央旋毛陷者中;囟会在上星后1寸,即督脉线入发际后2寸处;发际一,即前发际之神庭,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后发际之风府,在颈上入后发际1寸处,均系督脉经之穴;廉泉,在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系任脉经之穴;风池二,系足少阳胆经之穴,在风府外侧,当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陷者中取之;天柱二,系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哑门外1.3寸处;共计九穴。

      ⑦所谓五十九刺者:凡此五十九穴,多分别表里阴阳,脏腑经络之热病所取之穴,今名“《灵枢》热病五十九剌方”。

      按语:

      《素问·水热穴》及《素问·刺热》之五十九刺,为热邪发于头身、胸腹、四肢、五脏之刺。而本篇所刺之证,均为热邪犯五脏而引发之证,故初刺五十九穴;兼刺所病之脏之井穴、荥穴。然《灵枢·热病》之五十九穴,与《素问·水热穴》之五十九穴不尽同。诚如明·张景岳《类经》所云:“考二篇之异同,则惟百会、囟会、五处、承光、通天、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十八穴相合,其余皆异。”又云:《灵枢·热病》“所言者,多在四肢,盖以泻热之本也。”《素问·水热穴》“所言者,多随邪之所在,盖以泻热之标也。义自不同,各有取用……除去重复十八穴,则总得一百一十四穴,皆热俞也,均不可废。”《灵枢》五十九刺,为宗“主病所及”之“分经辨证”法,取主病之脏之井穴、荥穴。若不效,名“不得”,利用五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或取相互资生,或取相互制约之脏的井穴、荥穴治之。

      在本篇中有“以第一针”、“第三针”、“第四针”、“第六针”语,乃源自古“九针”之名。对“九针”之体及其所用,《灵枢》中有详尽的记载,今附录之,以备参阅。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灵枢·九针论》云:“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固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其为之治针,令小大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间气。三曰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六曰员利针,取法于厘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圆,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内经》热俞五十九穴解读”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