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师祖柳吉忱公认为:热病的发作,有内外诱因之辨,有因经寒外感传化而发热。有因时气火盛而发热。然皆外感邪气侵入人体而为害,其中包括伤寒,热病,温疫,时毒,痎疟等病在内。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劳倦,酒色,七情或药饲而致者。虽然病因不同。但均有发热之症,其病候不外乎热在表里之别。故热在外者,当察其经络之深浅。热在内者,当察其脏腑之阴阳。伤寒有五,有中风(外感),有热病,有瘟病,有暑热,有湿热。今分享瘟病之论:
柳吉忱公热病辨析“瘟病之论”
瘟病即瘟疫,是清代吴鞠通在叶天士的《温热论》的基础上,根据《内经·热论》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编著了《温病条辨》一书刊行于世。独创了三焦学说,作为温病在临床上的辨证规律。但是以三焦辨证当中,也把卫气营血的理论贯串于其中,而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变化。用三焦来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作为他个人对温病辨证论治的依据。他说:三焦是温热病的传变途径,始则上焦,次传中焦,终传下焦。其证候上焦包括肺与心的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邪气而引起的,是急性热病的总称。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不定,感受的病邪也有轻重,患者的体质有强弱,机体受病邪后的反应也不一样,因而发生温热病的程度,也各有特异的不同症状,其类型也很多。在临床上,有风温、湿温、温疟、疫毒、时疫、温热、暑温等。但总的观察,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湿热与温热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湿热以湿为主,湿属阴邪易伤阳气,湿邪常留驻于卫气之间,又易伤阴,而造成营血之热,且湿性重浊下注,故常沿上、中、下三焦部位相继而自成规律,故湿热病以三焦辨证较为适宜。就外感湿热来讲,三焦分证,可以说是根据湿邪的特性以及三焦本身是水湿的通路这一功能特点而定的。通过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和先后的次序观测,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是符合湿热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的。而三焦辨证的内容又同卫气营血辨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可互相参酌,大有利于我们对温热病的辨证论治。
【注】本文节选自师祖柳吉忱公遗稿《热病辨析》。
【链接】柳吉忱小传:柳吉忱(1909~1995),名毓庆,号济生,以字行,山东栖霞人。八岁入本族私塾,民国入高小,中学,后拜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尽得其传。曾先后毕业于天津尉稼谦、上海恽铁樵国医班。1941年参加抗日工作,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解放后历任栖东县立医院、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自1955年起历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莱阳市政协常委。学贯《内》《难》《本草》、仲景诸经之旨,及唐宋以后方书,临证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证候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每收效于予期。诊务之暇,勤于笔耕,著述颇丰。1954年至1960年,尚负责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并亲自授课。1983年离休,仍以济世活人为己任。1987年,受山东中医界的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校长,开创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