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中医外治法在热病中的应用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2-28 11:54:16

中医外治法在热病中的应用

柳少逸      

针灸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和非药物疗法的范畴,作为针具最常用的是毫针。大凡可刺灸的穴位均可用毫针。另,根据病情需要,临床上尚有腧穴点刺、刺络、散刺、挑刺诸法,针具为三棱针,即古代“九针”中之锋针。通过针刺外络系统中之孙络、浮络,“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而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的功能。它如皮肤针,乃宗《素问·皮部论篇》之“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之论,用“梅花针”或“七星针”,对十二皮部行刺络法,以达通经络、调气血、和脏腑的功效。它如皮内针刺法,又称“埋针”。乃宗《素问·离合真邪论》之“静以久留”之刺法,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腧穴或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作用,以达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外治法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寓有不同的涵义。中医外治法是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其“外治”之法,显然是为“外在疾病”而设。《素问·五常政大论》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之论。则扩大了“外治”或“外取”的含义,将“外治”列为与“内治”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因此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或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故针灸、推拿、外科手术及药物熏、熨、敷、贴等法,均属于中医外治法。当针灸、推拿成为专科以后,近世外治法已排出针灸疗法。人们普遍地将针灸、推拿,拔火罐、手术等原属于外治法的内容归属于非药物疗法。当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医治疗技术可分为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两大类,而药物疗法又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外治法是与口服药物相对应的一种药物疗法。故《内经》“热俞五十九穴”之法,为中医非药物疗法范畴,又属广义外治法内容。                                               

      《灵枢·本脏篇》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灵枢·经水篇》云:“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故在热病的治疗中,除施以针刺疗法外,余尝佐以膏方贴敷,亦有利于疾病的痊可。如立“清消方”煎汤熏洗手足三阴三阳经之井、荥诸穴,以泻诸经之热邪;并将药研成细末,以醋、酒、蜜等份调成软膏敷所病之脏俞,每收卓效。若热病传入三阴经,尚立“温通方”粉末,调软膏,辩证施穴,敷于相关脏腑之募穴。而复杂之病情,尝可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方药,煎汤熏洗四肢之井穴、荥穴。故此法融中医非药物疗法之针刺疗法、药物外治法于一体,属中医广义外治法范畴。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