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内经》热俞五十九穴之“《素问》五十九刺解读”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2-28 11:54:16

    【按】《灵枢·经脉》云:“经脉着,受血而营之。”《难经·二十三难》云:“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素问·气穴论》云:“孙络三百六十五会……以溢奇邪,以通营卫。”此乃约言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所以用针刺法对穴道施术,可通过孙络达到和内攘外的功能。此即针灸治病的神奇之处。故针灸术为一精妙而神奇的学问。余临证多用之,有时竟有方药达不到的效果。今就《内经》“热俞五十九穴”的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热俞五十九穴”一词,首见于《素问·气穴论》,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的总称。该篇有云:“热俞在气穴。”盖因热属阳,多在经气汇聚之处,故治热病当取诸阳分之地,且穴位多在头部、躯干部及四肢之上,于是就有了治热病刺五十九穴之论。“五十九穴”,又有“五十九刺”、“五十九俞”之称。然而治疗热病“五十九穴”,在《素问》和《灵枢》中的内容尝不尽同,今分称之曰“《素问》五十九刺”、“《灵枢》五十九刺”。另,在《素问·刺疟》中有“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的记载,今称之为“温疟五十九刺”,属“《素问》五十九刺”范畴;在《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论例第三》篇中,有“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的记载,今称之为“温病五十九刺”。从宋·成无己注中内容可知,张仲景“温病五十九刺”,属“《灵枢》五十九刺的内容”。(柳少逸)

 《素问》五十九刺解读

(一)《素问·水热穴论》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写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写胃中之热也。云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1、词解:

      ①膺俞:即手太阴肺经之中府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处,仰而取之。

      ②背俞:即足太阳膀胱经之肺俞。杨上善曰:“背俞、肺俞。”高世曰:“背中第一俞两旁肺俞穴也。”在第二椎下,两旁各1.5寸。而张景岳认为:“背俞,风门也,一名热俞。”

      ③:通泻。在古文字学中,称为古今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是由独体趋向合体,开始一个字同时具有几种意义,后来又另生一个新的合体字。来分担原字所标示的一部分概念,于是原字和新字之间便构成古今字的关系。古字,文字学上又称“初文”,今字,又称“后起形声字”或“后起字”。故“泻”字从“写”声,加形旁“氵(水)”成形声字“泻”。此处“写”(泻)字,指针刺之泻法,对此《素问·离合真邪论》有“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之论。

      ④:即手阳明大肠经之肩穴。在肩端二骨间。

      ⑤髓空:经脉之气输注之处曰“穴”,人体关节均有空(孔),穴位每位于骨空之中。故髓空当为髓会,足少阳胆经之绝骨穴。而张景岳认为:“髓空,即腰俞,督脉穴。”

      2、句读:

      ①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愿闻其意:先生言治热病五十九穴,我想探讨它们的作用,但不能知道这些穴位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的作用。

      ②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每行有五穴,俱在头之颠顶,中行属督脉之上星,入发际正中1寸陷者中;囟会在上星后1寸;前顶在囟会后1寸;百会在前顶后1.5寸;后项在百会穴后1寸,共五穴。旁两行即头部正中线去督脉经旁开1.5寸之足太阳膀胱经之穴,旁一线之五处,在督脉旁去上星1.5寸处;承光在五处后1.5寸处;通天在承光后1.5寸处;络却在通天后1.5寸处;玉枕在络却后1.5寸处,左右共十穴。又旁两行,在足太阳膀胱经旁之足少阳胆经之头临泣,位于阳白直上入发际五分处;目窗在临泣后1寸处;正营在目窗后1寸处;承灵在正营后1寸处;脑空在承灵后1寸处,左右共十穴。诸阳之气上升于头,故取之以疗“诸阳之热逆”。今名“阳热头穴方”。

       ③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足太阳膀胱经之穴,位于项下第一胸椎棘突下,去督脉陶道穴旁开1.5寸处,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及八会穴之骨会;膺俞,即中府穴,手太阴肺经穴,位于胸前壁之外上部,第一肋间隙外侧,距任脉6寸处,为肺之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缺盆,足阳明经穴,位于肩上横骨陷者中;背俞,即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去督脉身柱穴旁开1.5寸处,左右共8穴。刺之“以泻胸中热”。今名“胸热剌方”。

      ④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热也气街又名气冲,位于少腹任脉之横骨两端2寸处,足阳明胃经之穴;三里,即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在膝下3寸,行外廉处,为足阳明经之合穴,又为治疗胃肠病患之要穴;上巨虚又名上廉,位于足三里下三寸,为大肠经之下合穴,主治大肠腑病;下巨虚又名下廉,位于上廉下三寸,为小肠之下合穴,主治小肠腑病。左右共八穴,均属足阳明胃经之穴。广义气街,指经络之气通行的经路。侠义的气街,名气冲。一为穴名气冲,位于曲骨旁2寸处,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一指气冲穴之部位,即《素问·痿论》之“冲脉者……会于气街”,《素问·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由此可见,胃经经脉自足入腹与冲脉“会于气街”,此即冲脉隶属于阳明胃经之源也,并以此列为“写胃中热”之第一穴。它如足三里为阳明胃经经气汇集之处,又为治疗肚腹疾病之要穴;上、下廉又为大、小肠之下合穴,均系主治胃肠病之要穴,故刺之有“写胃中热”之功效。今名“阳明胃热剌方”。

      ⑤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云门,手太阴肺经之穴,在巨骨下,足阳明经气户旁各2寸陷者中;,即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之肩穴,位于肩端二骨间;委中,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在中央约纹中央;髓空,即足少阳胆经之悬钟,又名绝骨,为八会穴之髓会,位于足外踝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之。张景岳认为:“云门,骨连手,委中,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写四肢之热。”左右共八穴,刺之有“写四支之热”之功效。今名“四肢热剌方”。

      ⑥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五脏之俞旁,即肺俞旁之魄户在第三椎下,各旁开3寸;心俞旁之神堂,在第五椎下,各旁开3寸;肝俞旁之魂门,在第九椎下,各旁开3寸;脾俞旁之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各旁开3寸;肾俞旁之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各旁开3寸。左右共十穴,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所系,咸附于背,故此十者,“以写五脏之热”。今名“五脏热剌方”。

      ⑦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对此《内经》有详尽的解释。《素问·阴阳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灵枢·论疾诊尺篇》云:“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由此可知“寒盛则生热”之由也。

      按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针灸临证取穴两大法门。本篇所论述的“治热病五十九俞”,取穴都是在热邪所在部位的附近,属“经脉所过”之“循经取穴法”,以达行气血,调阴阳,通经络之效。其病因为人体感受了寒邪,因寒气盛极,郁而发热。分而言之:


       1、泻诸阳之热逆,即阳热头穴方:取头上正中督脉循行线上之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项五穴;头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五穴,左右共十穴;头部足少阳胆经循行线上之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五穴,左右共十穴,共二十五穴。

       2、泻胸中之热,即胸热剌方:取足太阳经之大杼、手太阴经之中府(膺俞)、足阳明经之缺盆、足太阳经之肺俞(背俞)。左右共八穴。

      3、泻胃中之热,即阳明胃热剌方:取足阳明经之气冲(气街)、足三里、上廉、下廉四穴。左右共八穴。

      4、泻四肢之热,即四肢热剌方:手太阴之云门、手阳明之肩骨)、足太阳经之委中、足少阳经之绝骨(髓空)四穴,左右共八穴。

      5、泻五脏之热,即五脏热剌方:“五藏俞傍五”:肺俞旁魄户、心俞旁之神堂、肝俞旁之魂门、脾俞旁之意舍、肾俞旁之志室,左右共十穴。

      合而言之,若病甚者,据《素问·刺热篇》法,为五十九刺。


    (二)《素问·刺热》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燥,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1,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2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1、词解:

      ①:通眠,指小睡或假寐。

      ②眩冒:目昏花不明的症状。

       2、句读:

      ①热病先胸胁痛,手足燥,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外因之热,多为病在三阳,各有刺法。盖因足少阳脉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胆,循胁里过季胁,下外辅骨之前下抵绝骨,故先胸胁痛,病发于少阳;足少阳主筋,热甚则筋急,故手足躁摇。故热病手足躁取之筋间,故当刺足少阳之井穴足窍阴(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处)、之荥侠溪(在足小趾次骨岐骨间,本节前陷者中),以泻阳分之热;补足太阴以御外入之邪,盖邪在少阳,三阳未尽,太阴当受邪也,故当补足太阴之井隐白(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处)及荥穴大都(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今名“热病胸胁痛剌方”。阳热甚而及于内,则宗《素问·水热论》之五十九穴以刺之。今名“《素问》热病五十九剌方”。

       ②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身半以上手太阴、阳明皆主之。热病始于手臂者,病在上而发于阳,列缺为太阴经走阳明经之穴,故取手太阴肺之络穴列缺(去腕上1.5寸处)。欲出汗,刺阳明之井穴商阳(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处),之荥穴二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今名“热病臂痛剌方”。

      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汗出止:始于头者,太阳之为病也,刺项者,刺天柱(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当哑门旁1.3寸处)。太阳为诸阳主气,其脉联于风府,故尝可刺之而汗出乃止。今名“热病头痛剌方”。

      ④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热病始于足胫者,发于阳而始于下,故刺足阳明胃之井穴历兑(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一分处),荥穴内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间陷者中),汗出而止。今名“热病胫痛剌方”。

      ⑤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此病发于少阴而为热病。肾主骨而为生气之源,气伤故“身重”;肾开窍于耳,故“耳聋”;少阴病但欲寐,故“好暝”。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荥穴然谷(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肾主骨,故取之骨,即取骨空之穴悬钟,盖少阴少阳主枢,故热在少阴,可取五十九穴,以枢转气机,俾热邪外出。泻肾热而求癸水,此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谓。今名“热病骨痛剌方”。

      ⑥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盖少阴少阳二气相通,一为阴之枢,一为阳之枢,故阴阳出入之机,皆从枢转,热病先发眩冒而热,病发于足少阳,胸胁满,热邪入里也,故当刺少阳之井穴,即足少阳井穴为足窍阴,在足小趾之次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处;荥穴为侠溪,在足小趾次趾岐骨间,本节前陷者中;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在足掌上三分之一处人字沟凹陷中;荥穴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者中。今名“热病胸胁满剌方”。

      另《素问·刺疟篇》有“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的记载。

      温疟是一种以先热后寒为特征的疾病。对此《素问·刺疟篇》则有“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的论述。张志聪认为:“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病合藏于肾,若汗不能出之于阳,故当为五十九刺,以第四针刺骨也。”“第四针”为锋针,“刺骨”即《素问·刺热篇》中“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先取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涌泉、荥穴然谷,病甚者加刺五十九穴,即“《素问》热病五十九穴方”。

      按语:本篇所表述的刺热之法,为热病发于头、躯干、四肢部位之刺法,病甚者,仍作五十九刺,属“经脉所过”之“循经取穴”法。分而言之:

      1、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者,刺足少阳之井穴足窍阴,之荥穴侠溪,以泻阳分之热,补足太阴之井穴隐白、之荥穴大都,即“热病胸胁痛剌方”;  

      2、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太阴之络穴列缺,手阳明之井穴商阳、之荥穴二间,即“热病臂痛剌方”;

      3、热病始于头部者,刺天柱及风府得汗则热止,即“热病头痛剌方”;

      4、热病始足胫者,刺足阳明之井穴历兑、之荥穴内庭,得汗则热止,即“热病胫痛剌方”;

      5、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暝者,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之荥穴然谷,即“热病骨痛剌方”;

      6、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者,刺足少阴、足少阳之井、荥穴,即“热病胸胁满剌方”。此乃根据热病所犯之体位及所发之体征,为何脏所主,宗“分经辨证”法,即取“主治所及”之脏之井穴、荥穴,以抗病邪,映征候,扶正以祛邪。

      大凡上述之证甚者,均可加刺五十九穴。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内经》热俞五十九穴解读”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