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师祖柳吉忱公认为:热病的发作,有内外诱因之辨,有因经寒外感传化而发热。有因时气火盛而发热。然皆外感邪气侵入人体而为害,其中包括伤寒,热病,温疫,时毒,痎疟等病在内。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劳倦,酒色,七情或药饲而致者。虽然病因不同。但均有发热之症,其病候不外乎热在表里之别。故热在外者,当察其经络之深浅。热在内者,当察其脏腑之阴阳。伤寒有五,有中风(外感),有热病,有瘟病,有暑热,有湿热。今分享温热之论:
柳吉忱公热病辨析“温热之论”
温与热俱是病变反应。《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故温热病多发于冬春之季。《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伤风,有风温,有热病,有湿温。”皆为风寒湿热之邪中人而发,清代叶天士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根据《内》《难》二经旨意,结合《内经·邪热论》的理论依据,编著了《温热论》,把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划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的纲领。叶天士言“大凡温病的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也。”因而归纳出病邪是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这一公式。以此标志着邪气逐步深入,病情也就逐步加重。从病变的部位来说,卫分病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病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是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胞络;血分证则是邪热已深入肝肾,重在能耗血动血。温热病与伤寒都属热性病的领域,但两者在病因病理及脉症治法上,均有所不同。伤寒是感受外来寒邪,寒为阴邪,故阴胜则阳病;温热则是感受温热邪气,热为阳邪,故阳盛则阴病,而且容易化燥伤阴。其传变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病邪的类别及轻重均有差异,患者的体质又有强弱的不同,所以在临床中亦有起病即从营分或气分开始,以里热偏胜为特点,而无卫分证候的表现;或者病邪虽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仍未消退;或热势弥漫,不仅气分有热,而且营分、血分也受热灼,则就有酿成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的趋势。有的卫分病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传入营血,即所谓“逆传心包。”。治疗温热病,初期宜辛凉解表以清热,后期则侧重以养阴为主。
【注】本文节选自师祖柳吉忱公遗稿《热病辨析》。
【链接】柳吉忱小传:柳吉忱(1909~1995),名毓庆,号济生,以字行,山东栖霞人。八岁入本族私塾,民国入高小,中学,后拜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尽得其传。曾先后毕业于天津尉稼谦、上海恽铁樵国医班。1941年参加抗日工作,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解放后历任栖东县立医院、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自1955年起历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莱阳市政协常委。学贯《内》《难》《本草》、仲景诸经之旨,及唐宋以后方书,临证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证候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每收效于予期。诊务之暇,勤于笔耕,著述颇丰。1954年至1960年,尚负责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并亲自授课。1983年离休,仍以济世活人为己任。1987年,受山东中医界的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校长,开创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