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师祖柳吉忱公认为:热病的发作,有内外诱因之辨,有因经寒外感传化而发热。有因时气火盛而发热。然皆外感邪气侵入人体而为害,其中包括伤寒,热病,温疫,时毒,痎疟等病在内。若内生之热,则有因饮食,劳倦,酒色,七情或药饲而致者。虽然病因不同。但均有发热之症,其病候不外乎热在表里之别。故热在外者,当察其经络之深浅。热在内者,当察其脏腑之阴阳。伤寒有五,有中风(外感),有热病,有瘟病,有暑热,有湿热。今分享伤寒之论:
柳吉忱公“伤寒之论”
伤寒之由来,从汉朝张仲景根据《内经·热论篇》的经旨“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结合它个人的临床实践,著《伤寒杂病论》问世。其中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综合概念为主体。而这“六经”的概念又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属性作依据。划分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为代表阳性的疾病,以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为代表阴性的疾病。太阳、阳明、少阳属实属热,太阴、少阴、厥阴属虚属寒。在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中,又有在表、在里和在半表半里的不同。例如太阳是表,少阴也是表,太阳之表属热属实,而少阴之表属寒属虚。阳明是里,太阴也是里,阳明之里属热属实,而太阴之里则属寒属虚。少阳是半表半里,厥阴也是半表半里,而少阳之半表半里属热属实,厥阴之半表半里则属寒属虚。太阳、少阴都是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则无热而恶寒。阳明、太阳均都是里,阳明之里为胃家实,而太阴之里为自利。少阳、厥阴都是半表半里,少阳的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的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太阳、少阳都是表,太阳之表可汗,少阳之表不可汗。阳明、太阴都是里,阳明之里可下,太阴之里不可下。少阳、厥阴都是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可以清解,而厥阴之半表半里不可以清解。所以我们要明白,“六经”的病症出现,是联系到经络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三阳病证是以六腑病变为基础的,三阴病证是以五脏病变为基础的。所以说,六经病变实际上是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络的病变。伤寒六经分证的意义,也就是把外感病的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证候,从人体的抗病力的强弱,病邪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来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依据。从三阳病变的性质来看,是正盛邪实,人体的抗力尚强,治疗当以祛邪为主。三阴的病变性质是正虚体弱,病势衰退,故应以扶正温阳之法为主。但六经病证既有严格的区别,又有其一定的联系,假如两经或三经同时俱病,即称之为“合病”。若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症交并,又有先后次第的不同,叫作“并病”。若病症由一经传变到另一经的,称为“传经”,若病邪不经过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即发病就出现三阴经病症的,则称之为“直中”。
【注】本文节选自师祖柳吉忱公遗稿《热病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