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秦越人以高超的济世之术,神奇的愈疾之法,构建了中医学术体系之雏形,创建了扁鹊医学流派,成为亘古至西汉集中国医学之大成者第一人,从而确立其为一代宗师的地位,所以成为太史公在《史记》中立传的医学界第一人。(柳少逸)
读史记论扁鹊
——师徒传授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
“吏民尝有事学意方,及毕尽得意方不?何县里人。”
本节要讲述的是“师徒传授”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节标题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皇帝问淳于意的一段话。大意是曾经有那些官吏和百姓跟随你学习你的方技,等到他们学完的时候,都能掌握你所传授的方技不能?能掌握的是什么地方的人呢?仓公均一一回答之。并讲述了众弟子的学习内容。先后有“临淄人宋邑,……教以五诊”。“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顺逆,以宜镵石,定砭灸处”;“淄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高永候家丞杜信喜脉,来学,……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临淄召里唐安来学,……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由于仓公师承公乘阳庆,其师“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传》中尝记云:“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按阴阳》禁书,受解读验之,可一年所,明岁验之,有验。”由此可见,《传》中有两条师承关系脉络:其一,是长
《四库全书提要》曰:“《难经》八十一篇,汉《艺文志》不载。隋唐志始载《难经》二卷,秦越人著。吴太医令吕广长注之,则其文当出三国前。《文苑英华》王勃序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医经之秘录也。著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华佗历九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讳元字真道,自云京北人也。盖授黄公之术,洞明医道,至能遥望气色,徹视府藏,浇肠刳胸之术。”王勃之论,今已无法实考,且因“九”为老阳数,“六”为老阴数。故王勃用九、用六乃为约数,说明了自古医学是师徒传授,渊源自有,代有传人。
相传古代黄帝时有名医岐伯、雷公、俞跗。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滌五脏。”是一位以外科见长的著名医生;春秋时有秦人医和,《左传·昭公元年》有“晋平公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的记载;战国时有师承长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据龙伯坚氏考证,《素问》的著述年代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战国时代的作品;第二部分为东汉时期的作品;第三部分为魏晋时期的作品。《灵枢》同《素问》一样,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年代,亦有早晚之分。据龙氏考证,早期的作品为战国时代的作品,晚期的作品是汉代的作品。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成书当晚于扁鹊时代,是在扁鹊著作的基础形成的。同时,前面已讲到《白氏内外经》比《扁鹊内外经》卷数多出四倍,比《黄帝内外经》多一倍,从古籍由简而繁的发展趋势来看,《白氏内外经》应晚于《黄帝内外经》更晚于《扁鹊内外经》。所以,当诚信太史公“扁鹊言医为方者宗”之论。
综上所述,扁鹊以其高超的诊法,及“起死回生”之医术,形成了扁鹊医学流派,从而确立了秦越人为医学开山之祖的地位。因封建社会及旧礼教的束缚,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扁鹊医学中的脉色诊法及外治法医技则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就诊法而论,古代诊法,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及寸口诊法之分。扁鹊医学流派,以针灸等外治法立法,施术于全身,故遍体考脉,为古代诊法之大成。迄至《素问》仍有“人有三部,部有三位,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的记载;《灵枢》中,尚有十二经脉盛衰,都可在“寸口”、“人迎”、“少阴”(太溪)、或“趺阳”等处诊之的论述。东汉·张仲景在诊察全身疾病时用独取寸口法,而在诊察杂病则注重趺阳诊法,有关妇女病时则多诊少阴脉。其在《伤寒论·序》中赞“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并批判了那种“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不良医疗作风。说明了东汉时期一些医家只注重寸口诊法,而遍身诊法及三诊法已处江河日下之势了。
古有《素女脉诀》、《夫子脉诀》,《宋志》尝记有《扁鹊脉经》、《扁鹊脉髓》、《黄帝脉经》、《张仲景脉经》,《隋志》载有《华氏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现皆已失传。晋太医令王叔和,史称其“博好经方,洞摄养生之道”,整理张仲景之医著,并著有《脉经》十卷。王叔和鉴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医药为用,和鹊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故尔“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脉经》为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脉学专著,学习《脉经》的意义,诚如叔和自序所云:“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听声)色(音色)证(问证)候(切脉)靡不赅备。……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比踨古贤,代无夭横。”《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晰,汇集先贤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故宋·陈言有“脉为医门之先,是以圣人示教,有精微气象之论,后贤述作,为《太素》、《难经》之文,仲景类集于前,叔和诠次于后”之论,叔和任晋太医令,由于有职务之便,而能得见内府秘藏。故在《脉经》中除引用《素问》、《针经》、《四时经》及张仲景、华佗之医著外,尝引用扁鹊的著作。如《脉经》卷五有“扁鹊阴阳脉法第二”、“扁鹊脉法第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等篇。故宋·林億称“其为书,一本《黄帝内经》,间有疏略未尽之处,而又辅以扁鹊、仲景、元化之法”。陈孔硕序称“《脉经》十卷,该祖黄帝扁鹊经以及张氏《伤寒论》,条贯甚明。”由此可见,王叔和之《脉经》,乃上承先秦扁鹊之医术,后贯两汉之脉法而成。
综上所述,从《史记·扁鹊列传》中可知,扁鹊得长
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以看出,“名师带高徒”是造就名医的重要因素。举凡要掌握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医学的贡献,首先要熟悉易水学派的师承授受关系及其学术演变的过程。易水学派是以宋金时代易州名医张元素为代表,以探讨脏腑病机及其辨证治疗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医学流派。易水学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学术演变的过程。始祖张元素继承了前人的理论,而倡脏腑辨证之说,有《医学启源》、《洁古家诊》传世。李杲·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真定之富家子弟,幼年学文,亦爱好医学,20多岁时,母病死于庸医,而立志学医,李杲捐千金师从张元素习医。从而继承了张元素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其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近十种。被称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和“补土”派的开创者。王好古曾同李杲学医于张元素,以其年幼于李杲二十岁,又师事之,尽传其学。亦是金元著名的医家之一。王氏有《阴症略例》、《医垒之戎》、《此事难知》传世。罗天益乃李杲得意的入室弟子。《卫生宝鉴·序》云:“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私淑不传之妙。”所以罗天益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其“发言造诣,酷类其师,有裨于前人之未备。”故独得李杲之正传,成为当时一代名医,著有《卫生宝鉴》传世。
它如从《时病论》、《医家四要》中,亦可反映出师承授受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轨迹。《时病论》之作者雷少逸,为清代名医。其父逸仙,集古人医书为《医博》四十卷,又自著《医约》四卷,咸丰中遭兵乱失之。雷少逸就仅存之方案为编四卷。是书据自序所云,亦渊源于家学,专为时病而作,著有《时病论》传世。雷氏逸仙之学由雷少逸传其子雷大震、弟子程觋、江诚,从而三人又有合著《医家四要》传世。《医家四要》序云:“凡业之精,必有可传,凡业之传必有其要,……父以是诏子,子以是承之父;师以是授其弟,弟以是受之师,皆不离乎近是也。”并感而叹曰:“父子祖孙一家渊源,其于脉病方药四者,皆有以别其流派,得其要领,投之所向,无不如意。而其门下士,亦类能守师说,择精语详,其述斯编,相与以有成。”
由此可见,从中国医学发展史来看,师徒传授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读史记,论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