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从秦越人高超的治世之术,神奇的愈疾之法着手,阐述了扁鹊医学流派的“四诊合参、辩证论治及治未病”的学术特点,并具有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中医学术思想雏形。且扁鹊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已有了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性的理论基础。
【按】秦越人以高超的济世之术,神奇的愈疾之法,构建了中医学术体系之雏形,创建了扁鹊医学流派,成为亘古至西汉集中国医学之大成者第一人,从而确立其为一代宗师的地位,所以成为太史公在《史记》中立传的医学界第一人。(柳少逸)
读《史记》论扁鹊医学流派的学术特点(3)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此乃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表述了扁鹊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治未病有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前者主要内容是摄生,即养生之道;后者是疾病得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其主要内容是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浊浮於生长之门。”及“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针而铸锥,不亦晚乎!”
传说楚人所撰《歇冠子》载:魏文候问扁鹊家兄弟谁的技术高明,扁鹊告云:兄弟具有同样的诊疗技术,其长兄神视,因治未病而名不出乡里;仲兄神毫因争取疾病在早期得以治疗,而名不出县;扁鹊自已医迹列国,以针人血脉,用猛药而名闻诸侯。扁鹊之语强调了治未病及既病防变可使疾病得以及早康复的重要意义。此即《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所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再从《扁鹊传》中扁鹊过齐诊齐桓侯之疾时,预见齐侯之病机,阐明其“既病防变”的学术思想。它如《难经·七十七难》中有预防疾病传变的论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对此,《内经》中尝有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及“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摄生观点。此即阐明了调摄精神形体,增强身体健康,对人体能否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防御疾病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读史记,论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