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论扁鹊医学流派的学术特点——“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2-06 19:33:59

   【导读】本文从秦越人高超的治世之术,神奇的愈疾之法着手,阐述了扁鹊医学流派的“四诊合参、辩证论治及治未病”的学术特点,并具有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中医学术思想雏形。且扁鹊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已有了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性的理论基础。

  【按】秦越人以高超的济世之术,神奇的愈疾之法,构建了中医学术体系之雏形,创建了扁鹊医学流派,成为亘古至西汉集中国医学之大成者第一人,从而确立其为一代宗师的地位,所以成为太史公在《史记》中立传的医学界第一人。(柳少逸)

读《史记》论扁鹊医学流派的学术特点(2)

    ——“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

  此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表述的扁鹊医学中的治疗方法,且已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性的理论基础。“扁鹊名闻天下”,除以“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和“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外,更重要的是其卓有成效的治疗技术。在《传》中过齐诊齐桓公之疾时,就其诊治技术而言有如上的表述。在治虢太子“暴厥”时运用“厉针砭石”(针石)、五分之熨(热熨)、八减之剂(药剂),而使太子“起死回生”。从《传》中虢国中庶子的话中可知:“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以汤液、醴灑、镵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揆见病之应,因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滌五脏练精易形。”说明了扁鹊时代已有了如下的治疗技术:

  (1)“汤液”:即汤剂。

  (2)“醴灑”:即酒剂。

  (3)“镵石”:又称“砭石”,古代的针刺术,以石针行杵针、砭针治病。

  (4)“撟引”:导引术。

  (5)“案扤”:按摩与推拿术。

  (6)“毒熨”:毒,指药物;熨,是热敷法。毒熨即应用药物烫贴的热敷之法。

  (7)因藏之输:以经络腧穴来治疗疾病。

  (8)诀脉:疏通经络。

  (9)结筋:连结筋脉。

  (10)搦髓脑:按治髓脑。

  (11)揲荒:持取膏肓。

  (12)爪幕:疏理膈膜。

  (13)湔浣肠胃,漱滌五脏:洗滌肠胃、五脏。

  (14)练精易形:修益精气,改变容色。

  从《汉书·艺文志·方伎略》医经中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经方中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等古医籍可知,扁鹊通过师承及自己的医疗实践,则建立了概含中医基础理论、及丰富的卓有成效的诊疗技术的医学流派——扁鹊医学流派。

  综上所述,尽管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之扁鹊、或《内经》中关于药物的应用尚不够广博,但仍可窥视扁鹊时代或《内经》时代的治疗方法,是由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法门,药物的内服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别组成。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被司马迁称为继“方之宗”的扁鹊之后,“可谓近之矣”之仓公,得扁鹊之再传,在《传》中有“热蹶”“刺其足心”,“灸其足厥阴之脉”治愈“病气疝”的记载。并有运用“下气汤”、“火剂汤”、“苦参汤”诸案。由此可见,仓公以前至扁鹊时代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非药物疗法及外治法,至汉初仓公时代,由于社会稳定,“坐堂医”的形成,方使以《神农本草经》及《经方十一家》为学术内容的“经方派”得以发展,药物内服法方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中医外治法,是以与内治法相对而言的一种治疗方法。含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两大法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其“外治”之法,显然是为“外在疾病”而设。《素问·五节政大论篇》之“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其求过”的表述,则扩大了“外治”或“外取”的含义,将“外治”列为与“内治”相对应的治疗方法。而内治法泛指“服药以治体内发生的多种病证”,而外治法系“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作用于体表或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故《辞海》认为针灸、推拿、伤外科手术及药物的熏、熨、敷、贴等法,均属于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溯源于大约5~20万年前的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制九针、神农尝百草的医疗保健的萌芽时期。《礼记》中有“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的记载。战国时期,我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文化方面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以往的医学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方面,如扁鹊得长君之禁方书,加之几十年的实践,并开始在理论上的探索,而有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传世。在扁鹊医学的基础上先秦医家及两汉贤达又有以黄帝、白氏命名的《内》、《外》经传世。故而有了《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以扁鹊、黄帝、白氏命名的医经七家及经方十一家。它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书名是整理者根据52种病而命名的),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载方283首,其中一半以上为外治法,用法有敷、洗浴、涂、熨、烟熏、贴、砭、酒、沃、浘、封、安、印等二十余种;临床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传染、神经、整容及男性诸科,在所治的所有病种中,几乎全部记载了外治法的内容。尤其在今天我们可见到《内经》中已有了关于“外取”、“外治”疗法的论述。在《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中有“痹不仁肿痛”,“可汤熨及火灸而去之”、“可按”、“可浴”、“可药”的论述;《素问·调经论篇》中有“病在骨,焠针药熨”的记载;《灵枢·寿夭刚柔篇》介绍了“药熨方”治疗“寒痹”的具体施术方法。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的外治法术的广泛应用,说明了扁鹊已积累了丰富的外治法临床经验,并有了一定的理论探讨。从《内经》中关于外治理论的阐述,表明了先秦时期外治法理论已经形成,并为后世外治法的发展,提供了详尽的而富有科学性的理论基础和说理工具。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读史记,论扁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