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以益才”说起
四年前的戊戌年冬月,收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首席策划肖培新先生惠赠甲骨文书法大作“学以益才”。四年来,甚受其益,鞭策我勤勉学习,不敢懈怠。自愧不才,学识浅薄,初见大作“学以益才”,以为是肖主任甲骨文造句。后见习近平总书记在“要善于学典型”一文中讲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方知句由典出。
肖培新先生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级编辑、首席策划,温病学专家,宋乃光教授、孔光一教授、姜良铎教授之高徒,具有深厚的文史哲基础,研国学,工书法,从事中医学术出版近二十年,博览群书,长期致力于中医经典理论的临床研究,可谓见多识广也。多年来,肖主任通过对柳氏医学著作的出版,精确提炼出柳氏医学“天人相应,崇尚经典,内外并治,针药兼施”的四大学术特点,为柳氏医学流派发展功高至伟。
“学以益才”典出《学苑·建本》,是汉代大学问家刘向引子思语“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意思是说,学习是增长才干的“磨刀石”,想成才唯有学习一途。今年9月师兄刘玉贤《柳氏医学流派》付梓,恩师柳少逸先生引宋代苏轼语题赠“永前:‘学以明理,文以述志,思以通其学,气以达其文’”,勉励我向玉贤兄学习,多读书,勤动笔。十月,由师兄汉敬德整理,柳少逸老师校点,师祖吉忱公之《中医经典方妙用——柳吉忱方剂学讲稿》出版,柳老师又以“‘人生处万类,知识为最贵’,永前志之”题签,以鞭策我向敬德兄看齐。
刘玉贤、汉敬德二位师兄,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柳老师在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时带教的实习学生,是柳老师所带教的成百上千的学生中最为得意者。敬德兄毕业时,柳老师亲自修书向临沂市中医医院刘启廷院长举荐,并以周礼三行书法“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相赠,可见其在老师心中的分量。四十年来,敬德兄不负师望,终成日照地区出类拔萃的医界栋梁,虽走上了领导岗位,然初心不改,正如蔡锡英老师所言,“虽从政,仍未泯灭对中医的情结,未淡忘中医知识。”2018年柳少逸老师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作为“老学生”的敬德兄又成了老师工作室的“新弟子”。三年来,敬德兄勤勉有加,先后撰文谈方说药近200篇,结集《柳氏中医临证传承实录(谈药话方篇)》《柳氏中医临证用药纂论》,先后交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并致力于对师祖吉忱公遗著遗稿的整理研究,而有《中医经典方妙用——柳吉忱方剂学讲稿》付梓。刘玉贤兄,山东五莲县人,宰相刘罗锅之后人,自号五莲山人,文史哲医律吕六艺箴备。兄喜读书,涉猎甚广,从37年前跟师少逸先生临床实习逾今,紧跟老师学术研究步伐。1987年柳少逸老师创办“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和“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以下简称“两会”),轰轰烈烈开展中医学术研究。“两会”每年都召开学术例会,承办省或国家级学术会议,时为山东省中医界最活跃的学术团体之一。1995年以前,协助老师办会的就是玉贤兄,他“会务”“秘书”一肩挑,为学会发展和柳氏中医的学术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至于在2019年10月,柳老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进行学术讲座时,遇高树中校长,时隔30年,高校长一见面仍问起柳老师“那个小个子学生”,可见玉贤兄在山东中医人心中的位置。1995年起,我接手“会务组”的工作,玉贤兄才稍显轻松。因能力突出,他先后升任五莲县中医药管理局常务副局长、五莲县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2018年底,柳老师工作室成立后的三年间,玉贤兄精读柳氏著作,撰述完成《柳氏医学流派》,凡128万言。
汉敬德、刘玉贤两位师兄,均是我“学以益才”的楷模。
初知汉代大学问家刘向,是从柳少逸老师的书法作品中。1989年,柳氏医派“黄埔军校”——山东扁鹊国医学校,经莱阳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纳入全市职业中专招生序列,颁发职业中专学历。新生开学之际,柳老师以钟鼎文书体写下两幅书法作品志庆。一幅是扁鹊国医学校校训:“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另一幅就是刘向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自小贪玩且愚钝,经大学问家提醒,从此爱上了读书,也开始留意刘向文墨,如“以势交者,势倾则败;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财交者,财尽则绝;以色交者,色落则渝。”“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句句皆为至理,难怪后世誉为“汉代大学问家”。
柳少逸老师对刘向的治学思想赞赏有加,刘向的格言警句也常被柳老师引用勉励学生。刘向作为汉代皇室大臣,我国目录学之鼻祖,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我国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著《说苑》一书,记述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所记述的诸子言行多为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说苑·建本》,其内容多为劝学之语,“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均出于此。刘向视学习为修行正身之本,也反映出刘向的读书治学思想。
学以益才,砺以致刃。欲学有所成,就如宝剑锋利,需要勤勉磨砺。刘向劝人重视学习,“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告诫人们不要虚耗光阴,从小就要勤奋读书,小时读书如初升的太阳,时时向上;少年精力旺盛,有助于学记;待到老年,虽如蜡烛之光,也要活到老学到老。这与柳老师倡导的读书要“宽到边,深到底”“求深解”,师祖吉忱公倡导的“神读”“心悟”,高度契合。
2018年底,接受柳老师建议,建立“中医学术论坛”微信群,如今群成员有180人。既有中医耆宿,杏苑大家,也有基层中医,民间中医爱好者。大家不谈政治,惟论学术;亲贤学问,切磋琢磨;对此柳老师有“往来无白丁”之赞。“中医学术论坛”微信群曾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颖老师写进《柳少逸世医传承录》一书中“一个中医药学术微信群”。
母校“周礼三行”之校训,柳少逸老师倡导建“学术论坛”群,肖培新老师书赠“学以益才”,均是指引我读书治学要“亲贤学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亲近贤能的人,向他们学习请教,对自己的德行大有帮助;读书治学还要多与人交流,通过相互探讨,以取长补短。“中医学术论坛”提供了这一平台和机会。
史载刘向奉诏校勘皇家所藏秘书长达近20年,他借此机会博览群书,而成为通达古今的大学问家。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青年时期曾在北大图书馆做书记员,得以接触进步书籍,建立起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多读书,读好书,阅览百家典籍,可使人视野开阔;广泛涉猎各家经说,博采众家,汇通各派之学,才能形成有见地的学术。
午饭间,爱人问我“柳老师火急火燎的敦促大家学习,能否预见医派发展未来的样子?”我回道,“回头看看自己四年前的样子,再低头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然后抬起头来就能看清未来的样子。”“工作着就是昨天的样子,铆足劲就是今天的样子,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未来可期”。有道是“开工没有回头箭”,如今医派传承发展“箭在弦上”,前有敬德兄、玉贤兄为楷模,后有柳老师、肖主任指引和鞭策,快马加鞭,时不我待!
兼与同门共勉。
王永前2022年11月28日于莱阳复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