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袁大仲医学文集》序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1-22 05:30:53

《袁大仲医学文集》序

  凡相知者有三:知音者,志趣相投;知心者,心腹相照;知己者,恩德相加。筱文兄,余云相知也。1957年,余远离家乡,拜别父母,入长岛中学读书。因家父吉忱公信托筱文兄之父景文公,暇时予以关照。故每周日必邀余去其舍作客,即使在人相争食的生活困难时期,也从未间断过。高中二年级余转学于莱阳一中。离别时二公约言,余与筱文兄兄弟相称,此后其即以子礼师事家父家母。后余二人又同就读于山东中医学院。

  景文公生前曾有意让家父传学于筱文。1973年余调入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即操持筱文来院进修事宜。于是1975年其随家父侍诊一年,又成家父入室弟子,尽得柳氏家传之秘。余与其合作论文多在此期而成,于家父吉忱公之医疗经验总结为多。余与筱文兄有同学之缘、兄弟之情、同门之谊,故《袁大仲医学文集》结集付梓之际,落笔纸端,欣然作序,以寄五十年相知之情。

  《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其祖孙三代悬壶长岛,“三世之医”也。兄名袁大仲,字筱文,山东省长岛县连成人。出生于一个“居家立方,唯俭与约;立身之道,唯谦与学。”的中医世家,其祖父益轩公、父景文公皆一代名医。筱文幼承庭训,趋  鲤对,习诗词及诸子之学。先随其父景文公习医,后师事与家父吉忱公,尽得其父其师真传,悬壶长岛,亦一代名医也。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中医多学科研究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中青年中医读书会委员、烟台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四家医学杂志特约编辑。为筹建长岛县中医医院历尽艰辛并出任院长。

  清王士雄《潜客医话》尚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一曰《神农本草》;二曰《灵枢针灸》;三曰《素女脉诀》。脉诀可以察证,针灸可以去疾,本草可以辨药,非是三者不可言医。”。其枕聩杏林近五十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内》、《难》、《本草》、《伤寒》、《金匮》,及后世医家之学,独探奥蕴,具有较深入的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晓古典时间医学、医易学,技术全面,医理娴熟,筱文兄三世之医也。兄之父景文公一代名医也。生前为长岛县人民医院之中医师,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当选为长岛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4年《大众日报》曾以“海岛人民爱戴的中医”为题,报导景文公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事迹。不幸在十年浩劫中,蒙受不白之冤而去世。受此株连,其也离开县医院回乡达五年之久。“正身以  时,守己而律物”,筱文兄仍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在故里成为百姓爱戴的“赤脚医生”。“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

  古人有“积德之家,必无灾殃”之论。然而那场浩劫给筱文兄一家带来的是人间少有的苦难。其弱冠之年丧父,而立之年丧母,不惑之年丧妻之苦可谓难书也。当落实政策回到县医院时,不到三十几岁的人,两鬓已见斑白。“此忧于人间之娄曲”之征兆也。“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筱文兄仍忠诚于人民卫生事业。以其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工作,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县先进工作者,市先进科技工作者,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并被评为主任中医师。此乃“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之谓也。至此,余方悟《晋书》“忍辱至三公”之理也。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筱文兄以甲子之年,将其以生之医学研究部分论文,汇集成册,结集出版,余阅之、思之,叹其“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也。其研究范围涉及中医各科,且熟谙针灸推拿诸非药物疗法,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参加省以会议交流论文五十余篇,多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论文奖。“三余者”,“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临床医生之读书笔耕,多是呵冻挥汗于“三余”间。

  值《袁大仲医学文集》结集付梓之际,以清陈梦雷“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称良医,盖谓学功精深故也”之语,赞其学识。

               柳少逸

          时维2005年仲秋前之日于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