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阴阳平衡论”作为一个学说,是不严密的,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是对“阴平阳秘”“平秘阴阳”“阴阳以平为期”的误解。若自然界永远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则有春无秋,有夏无冬,有温无凉,有热无寒,生物则有生无收,有长无藏,那就不成其为世界。人体阴阳若永远处于平衡状态,则有生无壮,有长无老,有动无静,有静无动,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有阴阳的相互消长、相互转化有序地进行,自然界和人类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固有的运动状态。
阴阳的非平衡有序稳态产生了四时、四季、四气乃至万象,它包罗了天文、地理、人事。一切事物发展的起点,都充满了阴阳相合——阴平阳秘,但他们又总是走向反而——阴阳离决,它们会从新生而走向衰老死亡,然后再次走向反面,即阴平阳秘,而产生新的事物。这个正反过程,就是阴阳的运动过程——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过程。
阴阳永远处于消长转化之中,非平衡的有序稳态是其本质的、固有的、普遍存在的、不可改变的运动状态,而平衡则是运动过程中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这就是十二壁卦中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柳少逸)
天子卦中阴阳非平衡有序规律
(节选)
柳少逸
(1)周年中阴阳的有序变化:周年有十二月,月有两节气,故年有二十四节气。十二壁卦虽只有十二种阴阳变化的状态,但在两种状态之间,却存在着无数变化中的过渡状态,每两节即有一节处于状态过渡之中。故壁卦的十二种卦象与十二月、十二节及十二辰相互对应,以说明一年中各个时期的阴阳有序变化。
《地理知本金锁秘》云:“历以十二月为一周,自复而临而泰而壮而夬而乾,六阳月也;自姤而遁而否而观而剥而坤,六阴月也。”也就是说,年有十二月,自十一月(子月,卦象为复卦,五阴爻,一阳爻),到四月(巳月,卦象为纯乾,六爻皆为阳爻),为六阳月,阳者,阳气升旺之意也。自五月(午月,卦象为姤卦,五阳爻,一阴爻),至十月(亥月,卦象为纯坤,六爻皆为阴爻),为六阴月,阴者,阴气渐旺之意也。六阳月的阴阳消长转化在卦象上的变化为:十一月,在支为子,在卦为复,节气为冬至;十二月,在支为丑,在卦为临,节气为大寒;正月,在支为寅,在卦为泰,节气为立春;二月,在支为卯,在卦为大壮,节气为春分;三月,在支为辰,在卦为夬,节气为清明;四月,在支为巳,在卦为乾,节气为立夏。由此可见,子月(十一月,冬至)阳气始生,卦象表现为一阳爻生于足下,成复卦;至丑月(十二月,大寒)阳气再生,卦象足下再添一阳爻成临卦;至寅月(正月,立春),卦象则阴爻阳爻各三,三阴在上,三阳在下,而成泰卦,此时卦爻阴阳平衡,周年中出现了第一次阴阳平衡态,但这绝非阴阳消长转化的终止,而是变化中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此时阴阳交泰,生机始旺。三阳开泰而阳气再盛;卦象足下再添一阳爻,成大壮卦,此时为卯月(二月,春分),注意,从正时寅至正卯是一致,阴阳平衡时间,所以说是一过性的阴阳平衡;至辰月(三月,清明),阳气隆盛,六爻中五爻为阳,而成夬卦,至巳月(四月,立夏),天上阳气最盛,六爻皆阳,而成纯乾卦。此六阳月的阴消阳长规律及时序变化。六阴月阴阳消长的卦象变化规律为:五月,在支为午,在卦为姤,节气为夏至;六月,在支为未,在卦为遁,节气为大暑;七月,在支为申,在卦为否,节气为立秋;八月,在支为酉,在卦为观,节气为秋分,同样道理,从正时申至正时酉又是一段阴阳平衡时间,阴阳平衡也是一过性的。九月,在支为戍,在卦为剥,节气为霜降;十月,在支为亥,在卦为纯坤,节气为立冬,此是六阴月的阴长阳消规律和时序变化。由此可见,午月(五月,夏至),因阳极生阴而始有一阴爻,生于手上,成姤卦;未月(六月,大暑),阴气再生,两阴爻生于手上,成遁卦;申月(七月立秋),阴阳爻各三,周年中第二次阴阳平衡态出现了。所不同的是,与第一次相反,此时三阳在上,三阴在下,而成否卦。此时,虽阴阳平衡,但因三阳在上,三阴在下,阳本轻清上扬,阴本重浊下沉,故阴阳离决而气机痞,生机愈趋低下。此种状态亦非常态,或阴阳变化的终止,而亦是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状态一闪即逝,代之而来的,是阴气继续上升,阳气继续下降,又得观卦,此为酉月(八月,秋分之际),至戍月(九月,霜降),阴气更盛,卦象再添一阴成剥卦;亥月(十月,立冬)阴气盛极,六爻皆阴而成坤卦。阴极转阳,故至子月之冬至时,阳气始生,一阳爻复生于足下而再成复卦,新的一年新的循环又开始了。这正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云:“冬,阳在内而阴在外,地上寒而地下暖,夏则反此者,乃真理也。假令冬至为地阴极,而生阳上升,夏至则阳在上,而阴在地中也。……如冬至子正一阳升而得其复,至于巳则阴绝而六阳备,是故得纯乾,夏至午正则一阴生而得姤,至于亥则阳复也。”可见一年中,阴阳的变化是有序的。冬至时的十一月份,天气虽寒冷,但地下阳气始生,至春分后,卦象开始向大壮卦过渡,阳气由三阴三阳的平地状态始出地表,故而枯木发芽,蛰虫复苏而出地,大地开始出现生机。至四月立夏时,则地表阳气最盛,万物地上部分的茎叶茂盛之极,郁郁葱葱;至五月份夏至时,地表虽气温炎热,但阴气已始于地下,万物茎叶始收,地下根系开始逐渐膨胧发达,籽粒开始形成,茎杆开始壮盛,随着阴气的逐渐增加,而植物的根茎、种子及质重有形的部分逐渐增加,至九月霜降后,地上阴气浓重而天气转寒,地面植物逐渐枯萎,根茎籽粒成熟,秋收之际来临,此时地上寒而地下尚存阳气,故小生物始蛰入地下,多年生植物亦将生机藏于根茎,以得地下阳气的温煦而来年再生。如此年复一年,月复一月,阳升阴降,阴升阳降,故方有四季之春、夏、秋、冬,四气之寒、热、温、凉,而万物方有生、长、化、收、藏,而人有生、长、壮、老、已。
据上可知,周年中阴阳的消长转化是无时不有,有序可循的。一年的总有序性为:阳六月,阳升阴降,卦象由复而成纯乾,阴六月,阴升阳降,卦象由姤而成纯坤。其中子、午、卯、酉(二至二分)为阴阳变化之枢;寅、巳、申、亥(四立)为阴阳变化的特殊状态。子为纯阴转阳之枢;酉为第二次平衡态下阴升阳降之枢。周年阴阳的消长转化是在四枢的作用下,由阴极而转阳,由阳极而转阴,由阴阳平衡的交泰状态而转入阳气渐盛至纯阳状态,由阴阳平衡但痞而不接的状态而转入阳衰阴盛至纯阴之状态。可见,阴阳的变化是有序的,但消长转化是根本规律,而阴阳平衡则是不断变化中的特殊现象,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周日中阴阳的有序变化:年有四季,日有四时,四季四时各相对应,故《灵枢》有“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的记载。四季四时各以十二分之,则四季分为十二月,四时分为十二时,每月每时恰对十二壁卦中的一个卦象而成十二种阴阳变化之状态,亦为阴阳变化的有序周期。其含义有二:一为阴阳消长转化的年有序变化;二为阴阳消长转化的日有序变化,两者是同步的。
一日中,夜半为子(23~1),子后为丑(1~3),丑后为寅(3~5),寅后为卯(5~7),卯后为辰(7~9),辰后为已(9~11),日中为午(11~13),午后为未(13~15),未后为申(15~17),申后为酉(17~19),酉后为戌(19~21),戌后为亥(21~23),分别对应卦象为:子时复卦,丑时临卦,寅时为泰卦,卯时为大壮卦,辰时为夬卦,巳时为纯乾,午后为姤卦,未时为遁卦,申时为否卦,酉时为观卦,戍时为剥卦,亥时为纯坤卦。
从卦象可知,夜半子时,一阳爻始生于足下,而成复卦;丑时,阳气再生,而得两阳爻生于足下之临卦;寅时,三爻生于足下而成泰卦。此为周日中阴阳出现的第一次平衡现象之象,这种平衡现象与年有序变化中的平衡现象一样,是一过性的,而非为永恒的持续状态;卯时,阳气渐盛,而四阳爻生于足下成大壮卦;辰时则阳气充盛,五阳爻生而成夬卦;至巳时,六阴尽而六阳爻具备成纯乾卦,此时本应为一日中气温最高之时,但因“天道速,地到迟”之理,而最热之时,却在其后的第三个时辰——未时,因同样道理,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不是巳月(四月),而是未月(七月)。阳极生阴,至日中,阳气虽隆盛于上,但一阴已悄然始于下,成姤卦,至未时,阴气加而两爻生于手上,而成遁卦;申时则阴爻阳爻各三,但三阴爻在下,三阳爻在上,而成否卦,否者,痞塞不通之意也,此乃因阴本重浊却在下,阳本轻清反在上,阴阳离而不接,生机痞而不通,故为否。此为周日中第二次阴阳平衡态,同其他状态一样,此状态仍非阴阳变化的持续和终止,而是变化过程之一,平衡持续瞬间即被打破。阴气继增,至酉时,四阴爻生而成观卦;戌时则阴气盛而五阴爻生成剥卦;至亥时,六阴具备而成纯坤卦。此时,本应为周日中气温最低之时,但因天地运行迟速的差异而使其推后三时,而最冷之时为丑时。同理周年中,亥月(十月)亦非一年中最寒之月,而最寒之月为寅月(正月)。
一日中,黑夜为阴,白昼为阳。夜半子时,阴夜沉沉,但阳已始于地平线以下,一阳、两阳,待三阳备而成泰时,阳气齐于地平,继而三阳开泰而夜尽昼来,一轮红日将跃出地平线,动植物皆从睡眠状态中醒来,卯时则日出阳升,辰时,阴气渐消,雾霭消散,至巳时,阳气隆盛,阴霾消尽,周日中气温最高之时即在此时(除去天地运转之差),此时动物活跃,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最快。阳极生阴,热极生寒。继之,午时虽阳光当头,但一阴气已始于下,经未至中,阴气交于地平,地上虽有三阳,但因阴在下阳在上,阴阳不能接续而阳光柔和无炽。阴气继进,阳气继退,则阳气至地平以下,阴气上升地平以上,夜幕降临,至亥时阴气最盛,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日中气温最低之时在此时(除去天地迟钝之差)。阴极转阳,寒极生热,待子时,又开始了阳升阴降之循环的初始状态。
由此可见,周日中阴阳的消长转化亦与周年中阴阳消长转化有着同样的规律可循;从子至巳时为阴降阳升,从午至亥时为阴升阳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且一日中子、午、卯、酉四时仍为阴阳转化之枢,寅、巳、申、亥仍为阴阳消长转化的特殊状态。子仍为纯阴转阳之枢,午仍为纯阳转阴之枢,卯仍为第一次平衡状态下的阳盛阴衰之枢,酉仍为第二次平衡状态下的阴盛阳衰之枢。且在四种特殊状态中,寅申仍为阴阳平衡之时,寅时为泰卦,申时为否卦,两次平衡状态与其他状态一样,亦是暂时的、瞬间的,代之而来的是阴阳的继续消长转化。故在周日中,阴阳的消长转化亦是循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规律不断进行的,故方能有昼有夜,有四时(日中、日入、日出、夜半),四气(寒、热、温、凉)。若周日中,阴阳持续处于平衡状态,则有夜无昼,有昼无夜,有热无寒,有寒无热;生物也就无法在这个星球上生存。所以,阴阳的非平衡有序稳态是自然界阴阳消长转化的正常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阴阳的平衡则是特殊的、暂时的。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师承纪事》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