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阴阳平衡论”作为一个学说,是不严密的,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是对“阴平阳秘”“平秘阴阳”“阴阳以平为期”的误解。若自然界永远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则有春无秋,有夏无冬,有温无凉,有热无寒,生物则有生无收,有长无藏,那就不成其为世界。人体阴阳若永远处于平衡状态,则有生无壮,有长无老,有动无静,有静无动,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有阴阳的相互消长、相互转化有序地进行,自然界和人类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固有的运动状态。
阴阳的非平衡有序稳态产生了四时、四季、四气乃至万象,它包罗了天文、地理、人事。一切事物发展的起点,都充满了阴阳相合——阴平阳秘,但他们又总是走向反而——阴阳离决,它们会从新生而走向衰老死亡,然后再次走向反面,即阴平阳秘,而产生新的事物。这个正反过程,就是阴阳的运动过程——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过程。
阴阳永远处于消长转化之中,非平衡的有序稳态是其本质的、固有的、普遍存在的、不可改变的运动状态,而平衡则是运动过程中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这就是十二壁卦中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柳少逸)
人体阴阳与自然阴阳的关联
(节选)
柳少逸
通过对十二壁卦中周年及周日阴阳变化的非平衡有序稳态的分析得出:在自然界里,阴阳处在不断变化消长之中,正因为有了阴阳的不断变化,自然界才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日出、日中、日入、夜半四时,寒、热、温、凉四气,以及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等自然现象。一年中,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为阴阳转化之枢机;周日中,夜半、日中、日出、日入四时亦为阴阳转化之枢机;均为地支中的子、午、卯、酉四个时辰,在四枢的枢转下,周年及周日的阴阳消长的有序性为:阳始生于子,旺于卯,盛于巳;阴始生于午,旺于酉,盛于亥。从子至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阴阳的消长转化,并非是在平衡的基础进行消长转化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而是不断重复着“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有序变化。多少对等、高低平衡的状态,是有序变化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一过性的,而非平衡的有序稳态才是其固有状态。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同步反应,人体的阴阳变化也应顺应四时四气阴阳的变化。《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意思是说阳是施布温暖正气的,阴是主持万物生长机能的,所以万物的发生是因为春气的温暖,万物的滋长是因为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是因为秋气的清肃,万物的闭藏是因为冬气的寒冽,这是四时气候变化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若失常则天地不和,阴阳阻隔而不通。人体内阴阳的变化,也可以根据自然界的现象推知,即是人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关系,此即天人相应整体观的规律。
(1)生命全过程阴阳变化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说明了人与自然之气是相通的,自然界有春、夏、秋、冬的季节推移以及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变化,因之而产生了生物生、长、化、收、藏的生长变化过程。人是自然的产物,与所有生物一样,同样具有生、长、化、收、藏,即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的始终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黄帝内经》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说明了人的形成,是以父母的生殖之精纯物质为基础的,随着肉体的娩出,生命活动便开始了。纵观人生全过程,按照其生理活动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即生、长、壮、老、已。
第一阶段,系由男女先天之精合而成形,至经母体的濡养成熟后娩出的过程,此谓之生。第二阶段,为出生后至男子四八之年,女子四七年,此谓之长,此时可分为两期,儿童期和青春期。第三阶段,为男子五八至八八之年,女子五七至七七之年,此谓之壮。第四阶段,为男子八八、女子七七之年后,此谓之老。第五阶段,生命过程终止。
从卦象看,第一阶段为坤卦,为无自动生机的纯阴之体;第二阶段,为复卦,至纯乾卦,其中可分两期。第一期从复至临为儿童期,卦象阴爻多,阳爻少,说明人体此时生机尚低,故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亦低,所以人在七、八岁以前,易患外感、麻疹、大头瘟等瘟疫时病;第二期卦象从泰至乾。泰卦卦爻三阴在上,三阳在下,阴性重浊向下,阳性轻清向上,三阴三阳交泰,三阳开泰而人体生机渐旺,故此时女子“肾气盛,齿更发长”“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真牙生而长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男子则“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筋骨隆盛,肌肉壮满”,人体自第一阶段发育到此时,男子即四八之年,女子即四七之年,此时人体盛壮之极,生机在一生中为最盛阶段,故此时人的精力充沛,形体健壮,极少患病,此为青年期。
人体出生后,经从婴儿、儿童至青年的长的过程,使人的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及形、气、神均达到了逐步完善、充沛旺盛的状态,继而进入第三阶段,即壮年阶段,卦象从姤至否,此阶段人体的生机从最旺盛的顶峰开始下落,外形亦逐渐衰老,但早期即从姤至遁时,卦象阳爻仍多于阴爻。人体仍具有较强的功能,且精力尚充沛,思想坚定而具有分析能力,为年富力强的壮年期。随着壮年的延伸,则女子出现“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至“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的五七至七七之年的衰减过程。此阶段为青年至老年的过渡时期。从卦象看,其始于生机最盛的乾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生机渐降,阴升阳降,一阴爻始于手上,而成姤卦,阴爻再加成遁卦,可见阳气渐衰于上而使人“齿稿”“发堕”“面焦”,虽然如此,但卦象仍阴爻少而阳爻多,说明人体仍有较旺盛的生机。至否卦,则人体阴阳不接,三阴痞于下,三阳浮于上,女子则“形坏而无子”,男子则“形体皆极”。此时,由于阴痞阳浮而人体气机亦痞而不通,故人常出现眩晕、失眠、心悸、汗出、胸闷、胸痛、烦躁易怒等综合征,亦即人们常说的“更年期”,此时为“高血压”“冠心病”等退行性疾患的好发期。
第四阶段,则是老年期。人体机能进一步衰退,在否卦的基础上,阳气再减,而成观卦、剥卦,可见此时人体的机能是何等的衰微,故老年人易患各种疾病,并因机能低下且渐衰,而患病难医,更有甚者,一场外感即可使生命终止。
第五阶段,即死亡。人体阳气尽而神机化灭即为死亡。卦象为纯坤卦。从纯坤开始又终止在纯坤之卦,此乃人生阴阳消长转化的全部过程。“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对于人类或其他生物,是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最终结局和必然结果。死,亦意味着另一种新生命的开始。
通过上述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其规律与自然其他生物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若按阴阳平衡论的观点,人体阴阳是永远平衡的,或只是在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消长转化,则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长、壮、老、已过程,也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命活动。
对于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的阴阳消长情况,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同自然界阴阳消长转化一样,人类生命活动的全过程也有四个阴阳之枢——子、午、卯、酉。子为纯阴转阳之枢,即为胎儿脱离母体而自身生机始发之机。卯为阳盛阴衰之枢,即在生长过程中,人体从“稚阴稚阳”阶段发育到阴阳平衡态而转入壮年之机。午为纯阳转阴之枢,人体生机始衰。酉为阴盛阳衰之枢,即从壮年转入老年之机。这四个转枢,是人生生、长、壮、老的四个关键时期,最终阳气消尽,神机灭亡,人生终止,这种阴阳的消长转化一样,无绝对的“平衡”可言,而是不断地重复着“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阴阳消长转化过程,不可以一句“动态平衡”可概涵的。
(2)周日中阴阳消长转化规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其身,故甚也。”说明人的生命活动周日中亦有消长之别,而非为阴阳平衡状态。
一日之中,朝则为卯,日中为午,日入为酉,半夜为子。在四季分别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卦象分别为大壮卦、姤卦、观卦、复卦,此为阴阳转化的四个枢机。卯时阳气从阴阳平衡态转盛,故人体阳气亦盛,即“人气始生”,机体抗病力增强,故晨起觉爽慧;到午时,自然界阳气始盛于巳时,至午前达最高峰,因阳极转阴,故午时有一阴爻生之姤卦,为纯阳转阴之枢,故至午时,人体阳气亦最盛极,抗病力最强故能胜邪而觉安逸;至酉时,自然界阳气落入地平线以下,故有两阳爻在上四阴爻在下之观卦,为阳衰阴盛之枢,此时人体抗病能力低下,而邪气始生,故觉病加;至夜半,阳气尽于亥时,阴气始盛于亥时,至子前阴气最盛极,阴盛而转阳,故夜半子时有五阴爻一阳爻之复卦,此为纯阴转阳之枢,此时人体亦阴气极盛而阳气衰微,邪气独居其身,故觉病甚。
可见周日中人体阴阳的消长转化亦是循十二壁卦阴阳消长规律而行,于自然界周日中阴阳的消长转化有着同步的节律。即:自子时一阳始生得复卦开始,经卯、午、酉的枢转,至亥时六阴备而得纯坤为止,周而复始得进行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消长转化运动。阳升阴降的结果是夜尽昼来,人体阳气自阴而出,逐渐旺盛;阴升阳降的结果是昼尽夜来,人体阳气自外而入脏,在外之阳气逐渐衰减,人类出现了寐寤、动静等生理现象,对疾病的反应产生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因此人体周日中阴阳的消长转化亦同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一样,为一非平衡的有序稳态。
(3)周日中脏腑阴阳的有序变化:人体阴阳变化的总规律是一种非平衡有序稳态,那么具体到人体各个脏腑器官,其变化规律是否如此呢?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这就说明了五脏之气的强、弱、虚、实与外在阴阳的消长及五行的生、克、制、化有着密切关系。
十二时辰,与五行的方位配属为: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壬癸北方水。丑、辰、未、戌四维土。平旦(卯)东方日出阳气生为木旺之时,下晡(酉)日将西落,金辉映照,为金旺之时;夜半(子)阳气衰而阴盛,为水旺之时;日昳(未)日在西南;四维之一,土旺之时;日中(午)太阳在正南,阳光炽热,为火旺之时。
肝者属木,故肝病者,平旦木旺时慧(木旺其时);下晡(酉)日将西落,金辉映照,为金旺之时;夜半(子)阳气衰而阴盛,为水旺之时;日昳(未)在西南,四维之一,土旺之时;日中(午)太阳在正南,阳光炽烈,为火旺之时。
肝者属木,故肝病者,平旦木旺时慧(木旺其时),下晡金旺时甚(金克木),夜半水旺时静(水生木);心者属火,故心病者,日中火旺时慧(火旺其时),夜半水旺时甚(水克火),平旦木旺时静(木生火);脾者属土,故脾病者,日昳土旺时慧(土旺其时),日出木旺时甚(木克土),下晡金旺时静(金克土,使火不致乘土);肺者属金,故肺病者,下晡金旺时慧(金旺其时),日中火旺时甚(火克金),夜半水旺时静(水克火,使火不致乘土);肾者属水,故肾病者,夜半水旺时慧(水旺其时),四季土旺时甚(土克水),下晡金旺时静(金生水)。这就充分说明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与外在阴阳的消长转化是息息相关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平衡系统,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亦是以一种非平衡有序稳态的变化在不停地运动着。
《内经》云:“太虚廖廓,肇基化元”,“太极分阴阳”,可见阴阳将宇宙万物按其不同属性分为两大类,但不是一分为二相互孤立的,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联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季,温、热、寒、凉四气以及生、长、化、收、藏五种生化规律,都是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结果。从十二壁卦所揭示的阴阳消长规律看,亥时(周年中亥月,周日中亥时)气温最低(除去天地差转),六爻皆阴,卦象得纯坤,经子、卯两枢机之转枢,使阳气渐旺,阴气渐衰而得纯乾,又经午、酉两枢机之转枢,阴气又渐旺盛,阳气又渐衰降,故而再得纯坤。如此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进行着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阴阳消长转化运动。
人是大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着同步节律。如一生的生、长、壮、老、已,一日的平旦气始生、日中气盛、日入气衰,夜半气入等,说明了人的一生或周日生命活动以及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有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人只有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顺应,才能阴平阳秘,但阴平阳秘不是指阴阳平衡,而是言阴阳的协调。“阴平”就是说内在的阴气平和,“阳秘”就是说在外的阳气秘固,即阴阳合德,和平秘会。这样才能精力充沛,身体强壮,才能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若阴阳不能平秘,则人就不能顺应四时寒热更变,则为病态。《伤寒例》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就是指人体不能应四时之变而罹患疾病的治则治法,此乃“平秘阴阳”“阴阳以平为期”的真正内涵。若按“阴阳平衡论”的观点,当春季阳长阴降之时,应抑阳扶阴,反之秋冬之季,阴升阳降,则应扶阳抑阴,以便达到“阴阳平衡”。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和顺应四时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保健观,破坏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势必造成弊端。此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故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一样,是永远循着阳升阴降、阴升阳降的规律,在四枢的作用下,从盛到衰、从衰到盛的变化着,而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虽然变化过程中有两次阴阳平衡的现象出现,但那不是变化的终止,而是变化中的特殊现象,这种状态一闪即逝,代之而来的是阴阳的继续消长转化。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师承纪事》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