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刘玉贤:巾帼名医当代鲍姑蔡锡英(五)

刘玉贤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1-15 15:46:39

巾帼名医  当代鲍姑   

        ——蔡锡英及其学术思想简介(五)

刘玉贤

(连载,接上期)

在毕业生的印象里,柳老师以“严”著称,蔡老师以“慈”感怀。

转眼之间,三十个春秋已逝。2018年11月,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每周五是柳老师临床带教时间,也是工作室同学们跟诊学习的时间。大家总是放下手头的工作,提前一天赶来,利用周四下午和晚上交流心得共同学习。周四的交流学习是开放性的,时而也会有工作室以外的同道参加,大家各抒己见,相得益彰。在工作室成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因忙于诊务,蔡老师虽集中讲座的时间不多,但与大家座谈的时候不少,每一次座谈她都能找出工作及学习中的缺陷,并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

2018年11月21日,星期四。这次的交流学习,唯一与以往不同的是,蔡老师和柳老师同时参加了同学们的交流。这是工作室成立10个月来,仅有的两次之一。

每一个同学的交流,两位老师听的都很认真,总是关键处记录,然后给予点评。柳老师点评风格依然是犀利,有刮骨疗毒的痛彻,对大家成长的焦灼之情每个人都能明显地感受到。蔡老师的点评则是诚恳的,温润的,对每一个不足都有包容,无疑这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交流结束,晚饭的时间,大家的话题不约而同的又回到蔡老师身上,回到了30年前大家坐在教室里当小学生的时候。

这次交流结束后,柳老师在工作室微信群发出了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并留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领办‘两会’,又办学、‘下海’,丢下虚名,成了‘民办教师’‘民间医生’,方换来了‘著述等身’,才有了这次纪念活动(注:指纪念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传承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从柳氏医派丛书的出版,到柳氏医派被学界认知,因‘择徒难’迟开的工作室也开了,用肖培新老师的话讲,我有些急。是的,又带临床,又授课讲座,又布置小作业、大作业。而作为第三代,守正传承、细化在你们了!中医没有急功近利,我让你们做的是‘功课’。你们的师祖没见着柳氏医学丛书的出版,生前也没想到在他老人家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会有以他老人为师祖的纪念活动。要记住,一个患得患失的人,难有人生三味。我的成功之处,靠的是一种‘修为’,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靠的是‘只求耕耘’的定力和修为!要求你们个个成为柳少逸不现实,可你们是个群体啊!‘机不可设’是告诉你不要空想,‘机在其空’,是告诉你们要抓住机会啊!我很累了,毕竞是快八十的人了,你们也不年轻了,把王国维人生三境界再发给你们,细细品味吧!”

对学生成材的焦灼之情显而易见。

对于弟子名分和传承的话题,柳老师又留言道:“上月20号(注:指柳吉忱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传承研讨会),也算是我‘交棒’的一个‘仪式’!是否能突破那个历史的周期率(注:医不过三代之说),我要讲的话在这开工作室的一年中也都讲了,尤其是我在昨天午餐时说的一番话。工作室的带教,如果不能有学术及思想上的升华,就只能是进修学习了,将不会出实际的名堂。跟我实习的,听我课的,我校的学生,我都是老师的名份,但这些学生严格讲不能算是弟子,更不用说是传人了!我之所以称是吉忱公传人,是因我传承其学,整理出版了其五部书;我为永昌公传人弟子,是因我承其术,而有其经验结集《纂论》出版;我之所以称为维辉公的弟子和传人,不是因为他收了我为弟子,而是我研其学,创立了‘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出版了《中国象数医学概论》;我之所以能成为‘柳氏医学流派’之传人,是我于学术上有继承、有创新。所以传人、弟子不是谁授的,也不是自封的,是由你的修为决定的。如果连柳氏医学流派的概况都‘不顾’,更不关注实际内容,连本派的书都没认真地学习读透,若还称为柳派弟子,不汗颜吗?我一生务实,若还有话说,就是要你们再思索解读一下‘校训’‘师训’吧,我是用一生的言行,来践行的!”

看了柳老师的留言,蔡老师跟言道:“说的对!弟子传人不是指定的,是能对医派的学术思想和医疗体系以及临证特点,进行基本继承和解读的人,就是弟子传人!”继而又劝慰柳老师道:“他们慢慢会长大的!文是基础医是楼,要想盖大楼,就得先打好基础!文史哲基础已经有点晚了,来不及了,那就得打好医典基础!我看你目前做的工作有点偏差,你们太急了,要穿插着适当地安排读经典,有些内容要背过!”

转而对同学们说,“你们别急于求成,现在重点不是总结的时候,现在是让你们读书的时候!不是仅读柳氏的著作,而还要读经典,没有经典的基础,想继承柳氏医派是不可能的,就只会继承一方一法的皮毛!现在读医典,写认识!而不是写怎么用柳氏的一方一法看病,临床取得了什么疗效,如果这么走下来,就长不大了,就只能由一方一法一病,到几方几法几病,所以要合理定位。学习的内容也要定位,踏踏实实地埋头读几本书,再来看柳氏医著和柳氏临证就简单多了!”

回过头来又对柳老师说,“你只知道急,就像看病一样,你不顾他们的病根所在,只是着急着逼,是没有用的!逼太急了,不但于事无补,反而适得其反!要纲举目张,抓根本!”

这就是蔡老师,她不仅为学生成长着急,她更为柳老师焦灼的心情而着急。

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甘为人梯,举人过己,几十年如一日,蔡老师甘为绿叶呵护鲜花绽放!

(连载,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载于黄海数字出版社《最美莱阳》。

(老师柳少逸·蔡锡英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