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刘玉贤:巾帼名医当代鲍姑蔡锡英(二)

刘玉贤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1-15 15:46:39

收录于话题

#名医效方

巾帼名医  当代鲍姑 

——蔡锡英及其学术思想简介

刘玉贤

(连载,接上期)

二、博采精取  深入实践   

中医学的优势全在临床疗效。中医医学渊远流长,基础理论博大精深,医学典籍汗牛充栋,诸家学说各有千秋,临证方法琳琅满目,如金元四大家,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温补学派等,各有其长,各显其短。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和疾病谱现状下,其正确如否,适应范围如何,则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蔡老师的临证过程就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蔡老师常说,中医学术之奥秘,在于临床。自习医之始,即把临床为主攻方向,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学习系统的临床知识之余,曾通读过许多古今临床著作,然临证之初,仍感无从入手,实际病证,与书本知识难以对证,似是而非,不易抓住纲领,更难彼此鉴别,切中一是。辩证立法,遣方用药,“不名一家”,作辍无恒,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益信古人所谓“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之言不虚。于是进一步广泛阅读各家论著,涉猎各家医案医话,增广临床知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经过数年临证摸索,渐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临床运用灵活自如,不再问津无路。此时方悟“神读”“心悟”之意,学习中医既要取法乎上,注重理论学习,又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临床锻炼,如此方可进退有据,左右逢源,既可临证以医一时之疾,又能研究以校一论之弊。尝云:“‘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在于辨证,再次在于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故一源必澈,四诊须详。其于临证,须洞悉医理,谙达药性,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方能不为流俗所惑。于辨证论治、选药组方中,而能别出机杼,不落恒蹊。中医经典著作,乃临床之规矩准绳,必须细心研读。”于是学业倍进,声名渐起。

读书之感豁,临证之效失,患者之喜惧,病家之愁乐,使蔡老师倍增临证之兴趣,益加坚定献身学术之信心。医林跬步四十余载,旁参广证,奄揽众长,商量旧学,发皇新义,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临证之际,静聆病家申诉,偶然发问,洞中病情,要言不烦,所谓“其人不言,言必有中”,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凝心探索;全面精察,综合分析,究其要言,切中肯綮,三“辨”合一,治病求本;灵活运用,紧密掌握,立方谨严,用药精当;不执一药以论方,不执一方以论病;不徇一家之好而有失,不肆一派之专而致误;师古而有方圆,创新而有规矩;知常而达变,机圆而法活;药味严淡而有出奇制胜之妙,潜心默察而无瞻前顾后之虞,遂有医经学派之风范。尝云:不论病情千变万化,病机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辨阴阳、明表里、分虚实、别寒热而已;病无大小,证无巨细,总离不开理、法、方、药、量五个重要环节,即据理以立法,按法以选方,因方而议药,遣药则定量,以期理明、法合、方对、药当、量准,则脉因证治朗然,规律准绳寓于其中矣。从而理-法-方-药-量一线贯穿,皆与患者病情相适应。长于方药,熟谙针灸、推拿、心理等非药物疗法。临床每每以药物疗法为主,或内外合治,或针药兼施,三“辨”合一,切中病机,各司其属,三因制宜,屡起沉疴,疗效卓著。再加上医风端正,医德高尚,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遂声名鹊起,噪于一方。

蔡老师学贯古今,学验俱丰。精于内科杂病,擅长疑难病证的研究和治疗,尤其对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痛风、坐骨神经痛、急慢性肾炎、各类贫血、过敏性紫癜、糖尿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慢性胃肠病、各类结石病、神志病、小儿厌食症、易感症、多动症、舞蹈症、小儿脑积水、小儿无名虚弱、男女不孕不育证、女子月经不调、痛经、各类妇科下血证、带下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妇科炎症、乳腺疾病、滑胎、男子阳痿、早泄、精液异常、前列腺病、男性生殖器官炎症等病的治疗水平,为国内同行所称道。临床上,辨证准确,用药精到。遣方用药自成一格,擅用“药组”,善开“合方”,或经方,或时方,或经方头、时方尾,或以主方对主病、加次方对次病或症,前后照应,环环相扣,其处方药品虽繁多,但配伍精当,颇有施氏(施今墨)遗风,博得了“雍容华贵”的美誉。柳老师尝言:“在处方遣药上,我力求其简,简之又简,直至无法再简,同行专家见之,亦无法再简;而你们蔡老师则是力求其全,加之又加,直至无法再加,同行他人见之,也无法再加。”由此可见两位老师在处方用药上的区别,然其目的则一,惟求祛病愈疾耳。

蔡老师中西兼容,参西而不悖中。善于总结,循以应用。根据胶东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疾病谱,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疑难杂症,用中西两法贯穿,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病为纲,以证为纬,每病皆整理成系统的治疗方案,然后系之以方剂及其加减法,皆总结出自己的诊疗体系,牢记于心,成竹在胸,临证时以方证立论,既简略了诊疗程序,又减少了诊治的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由此而成为以方证立论法式的典范。与柳老师一起,通过医治癌症的临床实践、筛选,从而创制出有效药“康复散”系列方,收到较为理想的疗效。此外,还总结出治疗风湿、类风湿的“抗风湿系列”,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四白系列”,治疗肾病的“肾复安系列”,还有治疗脑外伤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等疑难顽症的诸多有效方药,结合外治疗法、非药物疗法等独特方法,使病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尽快康复。

    如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以炎性腰痛、肌腱端点和不对称外周大关节炎为特点。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最终发展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属中医“痹证”“骨痹”“肾痹”范围,实为临床难愈之顽症。吉忱公、少逸先生伉俪对此病进行了长期的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论述了先天不足,肾虚不能荣督养骨为致病之内因;《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了感受外邪为致病之外因;《医林改错》云:“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痛,总名曰痹。”探讨了劳损成痹,络脉瘀阻是痹证疼痛之因。于是就形成了此病因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肾督失荣,瘀血阻络,痰瘀互结之候,由此而有了柳氏益元荣督、养血健骨、活血通络之治疗大法,并创制出益元荣督方、益元荣筋方等系列方剂。临证时常分为三型辨治,肾虚肾寒证:症见腰脊及臀、胯疼痛,牵制膝眼疼痛无力,畏寒喜暖,得热则舒,俯仰受限,活动不利,甚则腰脊僵而变形,行走坐卧不能,伴阳衰阴萎诸证,舌淡红,白薄苔,脉多沉弦而弱,治宜益元荣督、温阳通痹、壮骨荣筋,选用益元荣督方合益元荣筋方加味,用益元荣督方1剂,益元荣筋方1剂。邪郁蕴热证:症见脊柱、腰骶臀胯部僵硬而痛,困重,屈伸不利,无明显畏寒喜暖症,甚则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征象,或见大便干,小便黄,舌偏红、苔黄、脉寸关多沉弦而细数,尺脉濡或弱,治宜益元荣筋,清热通瘀,强督活络,选用益元荣筋方合鳖甲煎丸易汤加减。痹阻肢节证:症见病起为髋、膝、踝、足跟、足趾及上肢肩、肘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僵硬,渐见腰脊项颈僵痛不舒,活动受限,重则累及下肢为主大关节,呈“站着一根,躺着一条”关节僵硬不能屈曲之状,病处多见畏寒喜暖现象,舌淡红,苔白,脉寸关多沉弦,尺脉沉细而弱,治宜益元荣督,荣筋通脉,缓急止痛,选用益元荣督方、益元荣筋方合《千金要方》之独活寄生汤加减。

(连载,接上期。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载于黄海数字出版社《最美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