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刘玉贤:巾帼名医当代鲍姑蔡锡英(三)

刘玉贤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1-15 15:46:39

收录于话题

#名医效方

巾帼名医  当代鲍姑 

——蔡锡英及其学术思想简介(三)

刘玉贤

(连载,接上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体系的核心,尤须重视法的应用。据理以辨证,依法以遣方,随方以用药,如此环环相扣,贯珠一线。如总结吉忱公几十年治疗癌症的丰富经验,以及二师伉俪多年的治癌临证体会,而成《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一书,以太极中的阴阳燮理,分别推演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强弱、主客等矛盾的对峙转化关系,以计之哲理及所阐述的矛盾法则指导肿瘤的防治,立三十六用药式。后又简括合并为“二十六用药式”,著为《柳氏抗癌用药式及常用中药类编》一书(待版)。他如“胆石证治疗八法”:清热利湿法、疏肝利胆法、健脾抑肝法、疏肝化瘀法、泻火解毒法、泻下达郁法、温里导滞法和泻火养阴法。如此等等。

肝病体系,是对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几种疾病的统称,发病率极高,根治率低,尤其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愈后较差。几十年来,蔡老师翻阅了大量中西文献,根据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的研究方法,即用西医的诊断方法去诊断和观察病情,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去治疗疾病,反复研究验证,而采取了八种不同的方法对肝病进行治疗,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一)护肝体:为治疗肝病的基本大法。肝“体阴而用阳”,所谓“体阴”,指肝得酸而濡之则柔,柔则能藏血,血足而阴;所谓“用阳”,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故而主疏泄条达,全身的气机、血液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月经的来潮、精液的排泄等所有需要“动”的功能活动,无一不赖肝的疏泄条达,故而其“用”为“阳”。故在肝病的治疗上,护养肝体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临证采用酸味药物以养濡肝体,常用药如蚂蚁、五味子、白芍、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山楂、乌梅、诃子等。应用酸味药,在肝病的急性活动期,可保护肝细胞,使转氨酶在短时间内下降;在慢性迁延期,可降低肝细胞及间质的增生,延缓肝纤维化,使慢性迁延性肝炎得到稳定。有些患者,经此治疗,二十余年,肝脏B超声像图仍无肝硬化改变;在肝硬变期,同祛瘀软坚药同用,可使肿大的肝脾不同程度的变软回缩。

(二)助肝用:在强调肝体为本的前提下,极重视肝的疏泄条达功能对人体及肝体的重要作用。肝体伤之于内,肝用失之于外,是肝病的根本病机,反之肝用长期失调,必然伤及肝体。不失时机地调理肝用,是控制肝病的重要手段。早期肝炎,多用小柴胡汤,枢转畅发少阳枢机;慢性迁延性肝炎者,常配以四逆散,以调达少阴之枢。肝硬化期,多在两方合用、内外双分的基础上,加以厚朴、大腹皮等,甚者合用小承气汤,使郁自胃肠而解。助肝用的治法应用得当,可使肝病短期内解决“症”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护肝体免受伤害。

(三)祛实邪: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肝炎,是西医对肝炎发病原因的基本认识。而中医学认为: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借人体疲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时机而作病。甲肝病机多为热重于湿,故易除;乙肝的病机多为湿重于热,此湿热之邪腻滞留连,久存人体,可反复发作,故病久难愈。祛实邪法,适用于肝病早期,正盛邪实期,或慢性迁延期,邪盛而正不甚虚期。在药物的应用上,不可误于“见炎消炎”的观点,不可过用苦寒的药物,多采用卷柏、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蚤休、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等药。黄疸型肝炎热甚时加川军、栀子、茵陈等,乙型肝炎加用藿香、佩兰、白扁豆、葛花等芳香化浊之品。祛实邪的治法,必须适时、适量、适当投药,否则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伤正。若应用得当,可使病情缩短,尤其在甲肝的治疗上显得尤为重要。

(四)健脾胃: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生克,有制有化关系,使人类产生正常的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过程,当生克发生异变,脏腑器官的生理动态即会不协调而出现疾病。肝属木脏,脾胃属土,正常生理情况下为木克土,当肝受湿邪或热毒时,或情志失常郁而化火内外合邪时,肝邪气太旺,木亢制土,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便溏、纳呆、呕恶等症而发肝病;或脾胃素虚,气不御邪,使邪气内侵,本土虚木盛,加之邪气所伤,土虚木亢,故发肝病。因而健脾胃法为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及肝硬化期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强健脾胃使肝木自抑,达到控制乙肝发展和复发,以正胜邪,以趋好转或临床治愈。常选用的补脾气中药有黄芪、党参、人参、灵芝、云苓、白术、绞股蓝等。调胃气多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焦三仙、鸡内金等。曾总结经柳氏扶土抑木法治疗三个疗程(每疗程两月)后,12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有7例抗HbSAb转为阳性,症状消失,病情稳定。由此可见,健脾胃法,可增强人体抵抗力,使乙肝病人产生抗乙肝病毒的抗体,使病情得以稳定。

(五)祛瘀滞:肝主疏泄,其疏泄功能可调节血液运行,且有“血随气行”之说。肝气疏泄不及,则会导致血瘀。西医学则认为:肝炎病毒长期作用于肝脏内以及炎区的代谢产物,刺激了肝细胞及间质、结缔组织的增生,早期一般增生不明显,随着病情的进展,增生逐渐加甚,过度的增生使肝细胞组织遭到破坏,影响了肝脏的功能,因而肝炎早期若不能痊愈,随着不断增生而硬化,压迫门静脉,造成门静脉高压症。这个病理过程与中医学的气滞血瘀是十分相似的,因而认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急性肝炎的恢复期,预防和祛除增生是非常重要的,即在护肝体、助肝用、健脾胃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但慢性肝病的病理机质是十分复杂的,此治法只能作为辅助疗法,与其它几法共同应用,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且有凝血机制障碍时,虫类及破血药须慎用。常选的药物如:焦三楂、蛴螬、鼠妇、九香虫、三棱、文术、郁金、丹参、桃仁、红花、姜黄、赤芍、水蛭、土元、三七等。

(六)软肝体:肝炎失治,或恢复期过长,或反复发作,必将因肝细胞的修复而间质增生,导致肝硬变,出现肝体增大,质地变硬,B超下示光点增粗或有结节,以及门静脉高压症。软肝体的治法,主要用于此期。此期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正虚邪滞,故而在治疗上,除采用护肝体、健脾胃以扶正以外,软坚化积、软化肝体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

软肝体与祛瘀滞的治法具有共同的一点,即都能活血化瘀,从而达到减缓增生,建立侧枝循环的目的,不同的是,软肝体既有软坚化积的作用,又有养阴护肝的作用,故柳氏治肝病,迁延期正尚未甚虚,瘀尚未成积的情况下,采用祛瘀化积法。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期正已虚,邪已滞,瘀已成积,则在祛瘀滞的同时加用软肝体的治疗方法。

临床多把酸甘化阴的护肝体药物同咸味的软肝体药物同用,在调养肝阴保持肝体阴柔的基础上使用龟板、鳖甲、山甲、海浮石、海藻、土元、水蛭、地龙等药物。此类药物既可咸寒养阴,又可软坚消积,大量应用,多在二、三月内改善门静脉高压状况,有些患者二、三月内即出现新的侧支循环,而又无攻伐太过、引动出血之弊端。

(七)调阴阳: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此即柳氏太极辨证思维的核心。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阴阳失去协调统一,因此,调理阴阳,助其不足,损其有余,使阴阳达到新的协调统一,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太极思维的指导下,恩师伉俪综合几十年对肝病的研究发现,由肝炎发展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乃至肝功能失代偿,病症繁多,病机复杂,然而综观而分之,约有三端:一是阳虚型。因肝木与脾土之间的特殊关系,最终主要是脾阳气虚。肝病之初木克土过,则脾气不足,日久木乘土甚,则脾阳亏乏,当然肝其“用阳”之疏泄功能亦受损,而出现面色黄白虚浮,唇甲齿龈及舌淡白或淡青,齿衄血清淡,四肢沉重水肿、按之没指不起,腹胀如鼓,纳呆,便溏身冷,多汗,或便血呕血,血淡清稀,脉沉缓或弱,舌淡苔厚腻,此类多选用实脾饮渗湿利水、振奋脾阳,若前期无寒症、水肿不甚或无腹水者,多采用附子理中丸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以温补中气,渗湿化浊。二是阴虚型。主要是肝阴不足,日久致元阴亏虚,症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形体消瘦,肝掌,血管痣,唇红绛或紫绛,口干口苦,鼻衄,齿衄,血红质稠,口角及齿龈有血痂,头晕,四肢酸软,五心烦热,纳差,腹胀,便秘尿赤或黄或褐,脉弦细,舌绛红或紫绛,少苔或无苔,此类多选用一贯煎合黄精、百合、黑芝麻、元肉、山芋肉、玉竹、石斛等治疗。三是阴阳双亏型。以上两证杂而兼见,当分别阴虚或阳虚之主次,两方调而治之。在治疗臌胀(肝硬化腹水)中,五苓散、五皮饮可在调阴阳的基础上配合应用。

(八)渗水湿:是针对肝硬化腹水阶段,用以治疗标证而设之方法。此阶段正虚邪滞,其“邪”一指“瘀血”,一指“滞湿”,其瘀血已有两法治之,其水湿须赖此法除之。肝主疏泄的功能在人体的津液输布排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是水液气化的中流抵柱。因而,肝体失柔致肝失疏泄或脾阳不足,均可致湿聚成水,而形成腹水,中医称之为“臌胀”。故该治法应在治本的前提下配合应用,常用方剂如五苓散、猪苓汤,常用药物如云苓、猪苓、白术、泽泻、车前子、苡米、木通、荜薢、泽兰、通草等。

蔡老师认为:此法虽仅为一治标法,但临证不可忽视,采用中药渗利水湿优于西医的“利尿剂”,它不至于使肝病病人因虚致肿的病情加重或恶化,使病人即可减轻腹水造成的严重腹胀甚或脐疝,又可避免大量利水而造成电解质紊乱或肝昏迷。但应注意该法必须在治本的基础上加以使用。本法与祛瘀法同用,利水效果较快。

蔡老师悬壶近50载,已成为声名远播、同行公认的方脉大家,如成功治愈了被北京大医院放弃治疗的外伤瘀血压迫脊神经导致的下肢瘫痪患者,为数以千计的不孕不育夫妇圆了为人父母的梦想等。然也谙熟外治诸法,精通非药物疗法。如运用中药熏洗疗法,治愈了3岁男童的肾炎、过敏性紫癜;运用中药内服加外用,成功救治了数百例被三级医院放弃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等。

(连载,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载于黄海数字出版社《最美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