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刘玉贤:巾帼名医当代鲍姑蔡锡英(七)

刘玉贤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1-15 15:46:39

巾帼名医  当代鲍姑   

——蔡锡英及其学术思想简介(七)

刘玉贤

(连载,接上期)

五、巾帼名医  当世鲍姑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知名的中医大家,而医术精湛的女医生则少之又少,晋代的鲍姑就是其中十分抢眼的一位。鲍姑与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和明代的谈允贤被后人尊称为古代四大女医。鲍姑(309~363),名潜光,今山西长治人。其父鲍靓喜好道家养生,擅长炼丹,亦官亦道,在担任广东南海太守期间结识了来自江苏的葛洪(284~364)。因两人都笃信道家和擅长炼丹,有着共同的志趣,鲍靓便收葛洪为弟子,葛洪借此得以认识了小他25岁的鲍姑。待鲍姑长大后,鲍靓将女儿嫁给了葛洪,史书将此事记载为“见洪深重之,以女为妻”。婚后葛洪与鲍姑两人就在广东罗浮山一带行医炼丹,治病救人。鲍姑医术精湛,尤擅针灸,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名载于史书的女针灸学家。据传,她因经常采用广州越秀山下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后人便称之“鲍姑艾”和“鲍仙姑”。后世为颂扬鲍姑,在广州越秀山麓的三元宫里,设鲍姑殿,塑其金身,用以纪念这位女医生。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为医者熟知。事实上,葛洪还编写过多部医学著作,在这本书前曾撰写成100卷的《玉函方》,后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和实用有效的“易得方药”,编成8卷共计70篇,形成了后人经常引用的《肘后方》,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对后世医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谓影响深远。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因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重大医学研究最开始就是受到该书“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载的启发。

与葛洪不同,鲍姑没有留下医学专著,但《肘后方》的内容包括针灸医方109条(含灸方90余条)。因为葛洪擅长炼丹和道家养生,而针灸非其所长,故后人据此推测与针灸相关的部分当系鲍姑所撰。换言之,鲍姑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但其灸法经验、药理知识等已融汇到了《肘后方》中。可以说,是葛洪与鲍姑这对夫妻共同完成了《肘后方》这部巨著,他们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名医伉俪”。

柳、蔡两位老师就是一对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名医伉俪”。贤伉俪相敬如宾、举案齐眉,鱼水相逢、琴瑟和鸣,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同操医术,救死扶伤,活人无数、口碑如潮,共创柳氏医派之辉煌。有一次笔者在场,师伯王树春教授揄扬恩师才华横溢,恩师却道:我们两人不论上班、下班、吃饭、散步,我们连半夜睡醒了都能聊几句中医理论、疾病诊疗,除非两口子都是医生,谁能做到?我俩加起来,比别人多用了四倍的时间钻研,谁能做到?哪有什么才华,用心而已! 

柳、蔡二师就是当代的葛洪、鲍姑。不过,与鲍姑不同的是,鲍姑没有留下医学著作,而蔡老师却著作等身,已出版了《少阳之宗》《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尚撰有《蔡锡英医话医案选》(待版),主编有《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杏苑耕耘录》《回春集录》等专著。实际上,恩师的每一部大作,都凝结了蔡老师的智慧和汗水。贤伉俪合作撰著了柳氏医派的代表性著作,但有时两人署名,有时蔡老师则甘愿做幕后英雄。恩师曾戏语蔡老师是其第一策划和责任编审。或许,后世人们探讨柳氏医派的时候,也会像研究葛洪伉俪那样,为蔡老师寻求“名分”?

正是有了蔡老师的在中华文华宝库中挖宝,吸取了儒释道的精髓而具有畅游古今的能量,才促使她与少逸老师一起“成不成之功,完难完之业”,促进了柳氏医派的升华,共创了柳氏医派的辉煌。如同柳老师一起创建了“中国象数医学”和“病机四论”理论体系。而蔡老师尤以“病机四论”理论研究为著,并结合临床实践而得以深化。也正是她对“柳氏医派”的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完成了柳氏病机四论的概念及学术体系的内涵,从而成为柳氏医派的领军人物。诚如近期柳老师对工作室的学员所言:“若说柳氏医学流派象一列行进中的火车的话,这列‘柳氏号’当然是家父吉忱公所创立的,而我就成了这辆列车的司机,而你们蔡老师就是这列火车的辛苦司炉了。”此言形象说明了蔡锡英老师在“柳氏医学流派”中的地位和做出的突出贡献。

    蔡老师崇尚“大医精诚”的为医理念,不慕虚名,真诚服务于患者。从医40余年,其德医双馨的品格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真诚地为患者奉献每一天”是她对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要求,也是她对事业追求的真实写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故其事迹先后收录入《世界名人录》(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8:117)、《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学苑出版社,1991:1123)、《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7:57)《中国大陆名医大典(第二卷)》(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281)和《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045)等辞书。 (完)

    【注】本文原载于黄海数字出版社《最美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