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巾帼名医 当代鲍姑
——蔡锡英及其学术思想简介(一)
刘玉贤
蔡锡英(1954~),女,中共党员。山东文登人。毕业于莱阳新医大学中医专业,分配到莱阳中心医院工作。1995年调任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副院长,兼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中医门诊部主任。2010年任莱阳复健医院院长。现为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莱阳市中医药研究协会理事长,烟台复健脑瘫科研所所长。
(蔡锡英老师门诊)
一、以道统术 高屋建瓴
蔡锡英出身于威海文登黄海海岸一个耕读世家,自幼冰雪聪明,心灵剔透,学习成绩向来一马当先,独占鳌头。惜当时取消高考,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深造,返乡担任赤脚医生。待人真诚,热心周到,深得群众喜爱。1975年10月,经群众推荐进入莱阳新医大学中医专业学习。两年的学校教育,刻苦认真,敏学好问,系统地掌握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各科临床医学和西医学知识,为深入发掘研究中医学这个伟大宝库,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知识。
1977年8月,毕业分配至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科主任柳吉忱先生是全省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20年代末拜清末贡生儒医李兰逊先生习医,30年代先后就学于天津尉稼谦国医班和上海恽铁樵国医班,1941年代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胶东军区北海分区栖东县立医院院长、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50年代负责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培训工作,并任主讲教师。故山东名医多出自其门下。创建莱阳专区人民医院(后改为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并出任科主任,兼任山东中医药学会理事、烟台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莱阳县历届政协委员。理论精湛,学验俱丰,医高德邵,德艺双馨。虽年逾花甲,仍亲临一线,病源特多,诊务繁忙。得吉忱公亲炙,蔡锡英很快打开临床局面。然随着临床所见患者增多,每有疑难顽症,遂请益于吉忱公。吉忱公告知应返读经典,熟读名著,并以“三必”即“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导之,熟读《内经》增人智慧,于病理可左右逢源;精读《本草》则方由我出,不受古方局限;背诵《伤寒》《金匮》,则辨证论治有法可循。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欲精于医,须得法乎上,“上”即全面系统得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院校教材提纲挈领,示人以规范,自可为初学入门之必读书。然欲求精进,尚须遍读历代典籍名著。经典著作是祖国医学之根本,当精通熟读,精辟之句,则宜背诵。
蔡锡英由此重新阅读四大经典。书乃为学之范,求知之师。好书如良师,开卷受教。经典著作,则如医学宗师。熟读经典,深入浅出,虽似笨伯,然一旦读通,则可一通百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研读日久,遂总结出不少读书之法,提高了阅读效率,如读书要信、要静、要细、要深、要博、要约。“信”即要相信中医,对中医学有敬畏之心,正确认识中医药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特色和优势,应本着继承和发扬的原则读书,重在吸收其营养和精华,对未能理解的地方暂先存疑,以待探讨,断不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静”即读书要心静,有计划、有秩序地反复研读、潜心默索,知其然,更当究其所以然,在静观默索中使心之本性与医学之本性自然契合;“细”即以把握全貌为基础,剔除异处,淘汰衍说,辨别讹字,点面相合;“深”即要深入探究,识其本质,别有会心,形成独到见解;“博”即要求博采精取,扩大眼界,善于互参,识其正旨,知其隅反;“约”即以博为基,学博则悟,悟通则约,厚积薄发,由博返约,约成则精,故融会创新,学有所成。读书如此,方能去伪存真,无远勿届,无往匪透,了然于心。以此指导临床,即可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反复研读经典著作及名家各派的代表著作,乃古今名医有所建树的卓有成效的途径。因此,在对医籍的博览上,每得一医书,便如获珍宝,靡不废寝忘食,读然后快。如此数十年如一日,上至《内》《难》《本经》《伤寒》《金匮》以及晋唐以后各家学说,下至明、清医家及近代医林名著,莫不博览精研,颇具心得,临床疗效大有提高,而蕴世医学派之雏形。
医哲同步,医易同源,中医药学就是在广泛地吸收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在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以及医哲结合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与演变。蔡锡英认为取法乎上,“上”,当包括哲学在内。虽先学唯物辩证法于学校,后又不懈涉猎古代哲学于临床之中,然蔡锡英仍有未登堂奥之感。恰在此时,中医多学科研究在全国风靡一时。1986年1月,蔡锡英和柳少逸先生一起参加了江苏中医药学会承办的全国阴阳五行学说讲习班,该班由著名中国数术学家陈维辉先生主讲《中国数术学纲要》。其系统的理论,精辟的分析,使蔡锡英豁然开朗,由此开始中医文化学研究,意在从儒释道等中华母体文化中,寻绎中医学原理,探索中医学源流。也就是在这时,笔者到病房实习,曾亲眼见证蔡老师对中医药研究之痴迷。笔者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个情景:柳老师右手持剪刀,左手拿着一张亲手所绘太极图图案,正在小心翼翼地沿着曲线剪裁;蔡老师俯身桌前,一手握着病历夹,一手指点图案,原来,两位老师正在验证太极图的“左旋右转”原理。本书中所录各图,就是那时经过两位老师亲自验证并绘制的。
有了中国数术学的指导,蔡老师升华了其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以此破译了诸多中医难题。在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益元新理论,先后研制出益元系列方剂40余个,成功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中,取得了理想效果。如崩漏,是指妇女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一般来势急、出血多者称为“崩”,或“崩中”“血崩”;来势缓、出血少者称谓“漏”,或“漏下”“经漏”。虽症状有所不同,然其发病机理则相同,在疾病演变的过程中,常可相互转化,此即“崩者漏之甚,漏者崩之渐也”之意。其治疗则以控制出血,调整周期为总则,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为辩证论治三个重要环节。而其具体的施治方法,历代医籍论述甚详。近代在辩证论治方面,有分脾虚、肾虚、气虚、血虚、肝郁、血瘀、血热、阴虚、阳虚九型,尚有养肝藏血,健脾统血,补肾固冲、回阳救脱八法;在方法论方面,有明辨开与阖、分清气与血、权衡补与清、掌握通与涩、兼顾源与流五论。由此可见,对崩漏一病的辩证论治,中医学如实地把其病理过程视为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非浅性的、甚至是模糊的全部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集成结果,其立足于整体,考察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和正邪力量对比等生理病理状况,作为辩证论治的依据。故对崩漏的治疗,已寓有深刻的医学系统方法,即把医学研究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进一步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方式,论系统所特有的基础,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确立系统的结构和发展有规律性。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是一个以肾为核心,以肾——冲任——天癸为轴的立体网络系统。若冲任失调,必然波及天癸,造成阴道大量出血,遂成崩漏。由于肾为先天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五脏六腑之本,故肾虚(肾阴或肾阳不足、气虚或精虚)则五脏六腑失养,即见水不涵木、水火不济、火不生土、金水失滋等证,导致冲任不调;青春期崩漏,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充,而冲任不固;生育期崩漏,多缘房劳太过,产育不节,伤及肾气;更年期崩漏,多系肾气虚衰,封藏失司,冲任失守。故崩漏之由,其本在肾。临证中,根据月经系统的轴及层次,及治疗上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血脱则益其气”的原则,把握“塞流”“澄源”“复旧”三个环节,以求理、法、方、药朗然。虽说“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由于“崩漏之由,其本在肾”,故益肾培元,当是本中之本,由此应用益元法而获得理想效果。
(连载,未完待续)
【注】本文原载于黄海数字出版社《最美莱阳》刘玉贤《太极思维方证立论——胶东柳氏医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