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导师讲座第三期:柳氏病机四论辨证思维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应用(1)概述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1-06 19:05:59

柳氏病机四论辨证思维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应用

蔡锡英

      一、概述

    “胸痹心痛”一病,以其胸膺憋闷或窒塞或痛,或胸背胁脘痛为主证,当与西医之“冠心病、心绞痛”相近;甚者心、胸、背相控而痛;绞痛,不得喘息,不得平卧,不得活动,与西医“急性心肌梗塞”类同。

    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较早,早在《内经》中即有对“心痛”的记载。《灵枢·五邪》篇云:“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有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些描述与西医“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病症状较为相似,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已对此病的症状和危重程度及愈后有了清晰的了解,并对“心痛”的治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灵枢·五味》篇指出:“心病易食薤”。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篇里,所立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中,以“薤”组方的就有“栝蒌薤白白酒汤”(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枳实薤白桂枝汤”(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栝蒌薤白半夏汤”(功用:通阳散结,宽胸祛痰)等三方,其中“辛温通阳,豁痰散结”者,惟薤白是用。此三方在胸痹心痛的临床治疗中,至今仍为名方,应用不辍。

    “胸痹心痛”一病,始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篇,该篇记载了该病发病的症状及分型,阐述了其病因病机,并确立了治痹“九方”,完善了“胸痹心痛”的理法方药治疗理论。篇中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可见,“阳微阴弦”是胸痹发病的机理。中医发展到今天,“阳微阴弦”仍然是“胸痹心痛”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何为“阳微”?表属阳,引为“浮取寸口”,而得微脉,乃心胸阳气不足,无力动血鼓脉所致;何为“阴弦”?里属阴,引为“沉取寸口”,而得弦脉,弦紧之脉主阴邪盛结。阴邪,在此指痰湿水饮停聚。尤在泾解注该条时云:“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开,阴主闭,阳虚阴干之,即胸痹而痛”。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后世医家对胸痹心痛,又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有了新的认识。明代《证治准绝·诸痛门》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死血”即淤血。清代《医林改错》,又创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痛,说明后世医家已逐渐认识到,导致胸痹心痛之“阴邪”,不仅为痰湿之邪,而且尚有“瘀血”之邪,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奠定了基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