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导师讲座(第1期):冠心病的方证应用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0-14 08:11:57

【齐鲁医派传承项目导师讲座第1期】

冠心病的方证应用

  冠心病由冠状动脉壁粥样硬化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产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心肌缺血缺氧所致。此即《内经》“心痹者,脉不通”之谓也。

  冠心病,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文献史料,源远流长。《黄帝内经》首发其端,并有心痛、心痹、厥心痛、真心痛、久心痛、猝心痛、心疝暴痛等名称,与现代医学病理反应,症状体征相侔,至今仍不失其科学实用价值,殊属难能可贵。

   一、病因病机

   1、寒邪壅盛,阻遏心阳:

   《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昊则痛立止。因重于寒则痛久矣。”寒为阴邪,易戕伐阳气;寒性凝滞,易阻塞经隧;寒性收引,心脉缩踡而绌急,产生剧痛,形成真心痛,心疝暴痛。

  2、痰浊壅盛,阻遏心阳。

  痰湿雍盛患者,大多形盛气虚,中阳不振,斡旋无力,健运失司。水湿潴留,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性阴凝,腻滞胶固,停痰伏饮,滞于胸中,阻遏心阳,壅塞气机,则膺胸痞闷。诸阳受气于胸宇而转于背,阳气不运则痛彻肩背。痰凝瘀阻,犹露结为霜,血行不畅,心脉痹阻。

  3、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恚怒伤肝,思虑伤心。肝气郁滞,心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气机不畅,痰饮停滞,痰浊瘀血相火为患,痹塞胸阳,闭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五志化火,阴不制阳,体弱用强,肝阳上亢,血行瘀滞,心脉痹阻,亦发胸痹。

  4、心阳不振,心脉痹阻

  《素问·调经论》云:“厥气上通,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医门法律》云:“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心以血为本,以阳为用。血液运行,依赖心阳温煦,心气推动。中年以后,阳气日损,阴气日增。心肾阳衰,水邪上泛,凌心乘肺,痰饮瘀血胶固凝滞。心阳不振,心气衰馁,则心搏无力,血行迟滞,循环不周,心脉痹阻。甚则心阳式微,阴阳欲决,有脱绝之虞。

  5、气阴两虚,心脉痹阻

  气为阳,血属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有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之用,气之出入升降治节于肺,肺气贯脉而周行于心。心气不足,鼓动无力;阴血亏耗,血府不充。心失血养,脉失血润,气虚血瘀,血行不畅,轻者心血瘀滞,发为胸痹,心痛。重者心脉痹阻,心痛剧烈,发为真心痛,心疝暴痛。

  6、饮食偏嗜,湿浊蕴滞

  恣啖膏粱肥甘,酷嗜辛辣炙烩,湿热蕴滞,酿成痰热,痹阻心阳,阻塞经隧,发为胸痹、心痛。烟酒嗜癖之习,重在伤胃烁精,耗血损气,发怒助恣,动火生痰,痰凝气滞,血行不畅,痹阻胸阳,瘀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脉律失常。

  二、辨证论治

  此病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痰浊为病变前提,气滞血瘀为病变结果。依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则,临证一般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根据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具体运用,应掌握“通”、“补”两大治法的有机联系和密切结合。或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或通补兼施。“不通则痛”为痛证共同机理。然通有多法,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上通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法而已。本虚应针对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同虚证表现,采用相应补法。早期病急,疼痛剧烈,治标为主,以通为用,治本为辅。病情缓解或稳定,则标本兼治,通补兼施。后期则补虚纠偏以固本,不易妄投芳香开窍之品,滥施活血化瘀之剂,否则耗血伤阴,损气败阳,流弊滋多。

  1、加味生脉散证(气阴两虚,心脉痹阻证)

  临床症状:膺胸憋闷、心区疼痛、夜间憋醒,牵及左肩背痛或两臂内痛,不得平卧,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虚烦不寐,口干面赤,手足心热、眩晕耳鸣,脉细数或结代,舌红绛,苔少而黄,甚或舌光无苔,尖赤点。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药物组成: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5g,制首乌12g,黄精12g,全瓜蒌15g,丹参15g,水煎服。

  方解:方由《医学启源》之生脉散易汤加味而成。方中人参甘温,益心脉;麦门冬甘寒,养阴生津;五味子酸温,敛心气而安和五脏。故三药共施以成气阴两复之功,俾心脉得养,而无痹阻之虞。吉忱公方加全瓜蒌,宽胸散结;丹参养血通脉,共成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治。

  2、《博爱心鉴》保元汤证(心阳不振,心脉痹阻)

  临床症状:心痛频作,心胸憋闷有窒息感,心悸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舌质淡紫而暗,舌体胖嫩。若见大汗淋漓,肢厥肤冷,畏寒踡卧,下利清谷,面唇青紫,二便失禁,呼吸微弱,昏蒙晕厥,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危候。

  药物组成:人参10g,黄芪20g,肉桂6g(或桂枝12g),炙甘草10g,生姜三片。水煎服。

  功效:温补心阳,益气养心。

  方解:人参益心脾,黄芪大补元气,二药共为主药,名参芪汤,以通心脉;肉桂、生姜益心肾,温阳通痹,以成振奋心阳之功;炙甘草辅参、芪以益心气,佐桂乃辛甘化阳之伍。诸药合用共成益气通脉之功。

   若心气虚弱,治宜益气养心,化瘀通络,方用保元汤合五味子、月见子、三七、琥珀。

   若心阳虚脱,亟宜回阳救逆,益气复脉。方宜保元汤合《伤寒论》四逆汤(附子、干姜、炙草)。

  3、《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寒邪壅盛,阻遏心阳证)

  临床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时作时止或痛久不已,喘咳短气,畏寒肢冷,肤冷喜暖,面色苍白,自汗乏力,唇甲青紫,脉沉迟或结代,舌质淡白或青紫,苔白而润。

  药物组成:瓜蒌实30g,薤白15g,白酒30g

  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功效:宣痹散寒,温心通阳。

  方解:胸阳不振,痰气痹阻而发胸痹。故方中主以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辅以薤白通阳宣痹,行气止痛;二药相伍,一祛痰结,一通阳气,故为治胸痹之要药。佐以辛散温通白酒,行气导滞,活血通脉。于是三味合用,共奏通阳散结,行气通痹之功,俾胸阳宣通,痰浊得消,气机得畅,则胸痹得以自除。

   若见阻遏心阳,胸痛彻背,久痛不已,畏寒自汗,唇甲青紫者,可合用《正体类要》参附汤(人参附片),以增其益心复脉之效。

   若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可合用《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炮)、附子(炮)、干姜、赤石脂)。

   若寒遏心阳,复兼风寒外束,可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

4、《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证(痰浊壅塞,阻遏心阳证)

  临床症状:心胸闷痛彻背,胸脘痞满,气短喘息不得卧,咳唾痰涎,面浮肢肿,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苔滑腻,脉濡缓,或滑、或结代。

  药物组成:瓜蒌实30g,薤白15g,半夏10g,白酒30g

  四味同煮,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方解:因痰浊壅盛而发胸痹,故本方在瓜蒌薤白白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增其化痰散结之功。

  若胸痹胸满,胁下逆抢心,示胸阳式微,胸痛尤甚,故易方用《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栝楼、薤白、桂枝、枳实、厚朴)。意在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5、《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证(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证)

  临床症状: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刺痛剧烈,痛处不移,牵引肩背臂内,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重证暴痛欲绝,口唇青紫,神昏肢厥,脉微欲绝。

  药物组成: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10g,川芎6g,赤芍6g,牛膝10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通痹。

  方解:因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故有血府逐瘀汤之治。该方是由《伤寒论》之四逆散合《医宗金鉴》之桃仁四物汤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脉,四逆散行气达郁而通痹,桔梗开肺气达宗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佐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俾瘀消结散而胸痹诸候自消。

  6、加味天麻钩藤饮证(阴虚阳亢,心脉痹阻证)

  临床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少寐多梦,健忘心悸,心区闷痛,腰膝痠软,肢体麻木,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药物组成:天麻10g,钩藤、桑寄生各12g,牛膝、杜仲、益母草、茯神、栀子、黄芩各10g,石决明、夜交藤各15g,丹参30g,当归15g

  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育阴潜阳,化瘀通络。

  方解:本方证为胸痹而见肝阳上亢者。故以补益肝肾,平肝息风,活血通脉为治。故有《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之用。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主以平肝潜阳,息风定眩;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俾肝经之热不致偏亢;益母草、丹参、当归活血通脉,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养肝肾,而补心血;夜交藤、茯神益心安神。名“加味”,即天麻钩藤饮加丹参、当归、益母草而增其养血通脉、活血化瘀之功。

  7、《伤寒论》炙甘草汤证(阴阳两虚,心脉痹阻证)。

  临床症状:心区剧痛,频繁发作,痛彻肩背、手臂内侧。轻者面色苍白,心悸气短,汗出肢凉,咳喘不得平卧;重证面唇青紫,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甚则晕厥。脉象虚数,细数、结代或疾。重证,脉微欲绝。

  药物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人参6g,生地50g,桂枝10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各,先煮八味,煮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益气养阴,温阳复脉。

  方解:本方又名复脉汤。在《伤寒论》用治“脉结代,心动悸”之症。故有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而补心脾;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而滋阴生津,养血补血而益心脉;生姜、桂枝、清酒,取其辛温通阳之功,而达复脉之治,此即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临证大法也。

   若重证者,治宜温阳救逆,益气复脉。方用《伤寒论》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合《内外伤辨惑论》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8、四逆生脉饮证(阴竭阳微,欲将离决证)。

  临床症状:躁扰不宁,冷汗淋漓,口唇紫绀,少气不足以息。心悸怔忡,手足厥冷,流涎抽搐,昏睡不醒,脉微欲绝。或参差不齐,结代,舌质淡红或紫暗,或光剥无苔。

  药物组成:制附子10g,干姜6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丹参20g,月见子15g,鹿茸3g(研冲)。水煎服。

  功效:调补气血,回阳救逆。

  方解:此乃心阳式微,真阴殆尽之证。心阴心阳将离决之危候。亟宜固真阴、元阳,挽回造化之权。当有调补气血,回阳救逆之治,故方用四逆汤合生脉饮化裁。方寓《伤寒论》之四逆汤,重在回阳救逆之治,合《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饮(又名生脉散),重在益气生脉之用。加丹参重在活血通脉,此即“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之谓也;月见子益心气;鹿茸荣督通阳。故诸药合用,则虚阳式微之证得解,心阴心阳无离决之候,有收效于预期之望。

   此时,可施用扁鹊灸法,或窦材灸法。多取命关、气冲、中脘、关元、足三里、太溪,以调补气血,回阳救逆。

附:病案举例

   例一:王某,男,57岁,职工。

   197468日,胸闷,心前区绞痛阵作,夜间憋醒,怔忡,气短乏力,虚烦不寐,纳食呆滞,口干,面红,眩晕,耳鸣,头痛,二便自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X线胸透示:主动脉迂曲延伸。

   心电图示:冠状T波。

   辨证:气阴两虚,心脉痹阻。

   治法:益气养阴,通脉导滞。

   方药:加味生脉散易汤。

  党参、玉竹、桑椹子各30g,寸冬、五味子、茯苓、当归各12g,白术、炒枣仁、 黄芪、白芍各15g,炙甘草10g,大枣四枚。水煎服。

    1974726日,迭进三十余剂,诸证豁然,但仍有心悸,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仍宗原法,予以上方加柏子仁15g,首乌15g,水煎服。

    1974813日。上方续进12剂,病情稳定,唯纳食不馨,仍宗原意。

    处方:党参30g,首乌12g,寸冬15g,桑椹子30g,五味子、神曲、麦芽各10g,柏子仁5g,茯苓12g,瓜蒌12g,陈皮10g,白术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1974929日,经治三个月,服汤剂近百付。诸证悉除,心电图已示正常。

    例二:辛某,男,51岁,干部。

    19731130日,心前区痛,时而波及双臂内,日发23次胸闷憋气,动则喘促,咳痰清稀且多,眩晕、形寒肢冷,面色暗滞,口唇青紫,形体肥胖。舌质淡体胖薄白苔,脉虚。

    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辨证:心气虚弱,痰瘀交阻。

    治法:益气养心,化痰通瘀。

    方药:人参琥珀散加味。

    党参30g,琥珀4.5g,三七1.5g,瓜蒌30g,薤白10g,桂枝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元胡10g,柏子仁15g,远志10g,炙甘草15g,水煎服。

    1225日,迭进24剂,诸证豁然,心前区痛十余天未发,仍短气,予以上方加苏子12g

    197425日,经上方治疗,诸证若失。近因感冒,复感胸闷,并伴咳嗽、咯血,X线胸透示:支气管感染。舌淡白腻苔,脉浮虚。

    治以益气养心,佐以润肺止咳。

    处方:沙参30g,寸冬12g,杏仁10g,瓜蒌12g,茯苓12g,桔红12g,远志10g,柏子仁15g,炙冬花10g,白芍12g,三七粉1.5g,炙甘草12g。水煎服。

    225日,诸证悉除,查心电图恢复正常。因素脾胃虚弱,纳食呆滞,故予以枢转中州,调理脾胃之剂。

    例三:衣某,男52岁,干部。

    197547日,患阵发性左膺胸痛二年,曾于19734月心电图检查,诊为冠心病,近期胸闷加剧。心前区疼频发,且波及背部,肢体麻木,形寒肢冷,倦怠乏力,右肩臂疼痛,自寒冬始,阴雨天胸闷甚,背痛著,饮食二便自调。舌淡薄白苔,脉沉迟。

    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辨证:寒邪壅盛,阻遏心阳。

    治法:宣痹散寒,温心通阳。

    方药:栝楼薤白白酒汤合失笑散化裁

    瓜蒌30g,薤白10g,丹参30g,灵脂10g,蒲黄10g,绛香10g,细辛2g,郁金12g。水煎服。

    414日,药后胸膺闷痛悉减,纳呆、脘痞不减。仍守原法,佐以健脾豁痰之剂。

    处方:瓜蒌12g,薤白10g,桂枝10g,半夏10g,党参15g,白术12g,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0g,绛香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425日,药后诸证递减,心绞痛未发。仍宗愿意。

    处方:瓜蒌15g,薤白10g,姜夏10g,川芎10g,红花10g,赤芍10g,绛香12g,丹参30g,元芪30g,寄生15g,木香10g,炙甘草10g。水煎服。

    429日,经服中药20剂,胸闷悉除,心绞痛未发,肩背痛已瘳,纳食渐馨,患者欣然。查心电图恢复正常,复作运动试验亦明显改善。

    例四:于某,男57岁,干部。

    1974912日,左胸膺部闷痛彻背,脘痞纳呆,心慌气短,面目浮肿,倦怠乏力,四肢麻木,眩晕、健忘。舌质红白薄苔,脉滑。

    血压:150/100 mmHg

    心电图示:左心房心肌劳损。

    辨证:痰瘀交阻,胸阳失运。

    治法:宣痹通阳,活血理气。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

    栝楼12g,薤白、半夏各10g,当归12g,赤芍、桃仁、红花、绛香、茯苓各10g,细辛2g,姜黄、灵脂、郁金、桂枝、炙甘草各10g。水煎服。

     19741030日,迭进四十余剂,诸证若失,力增、气平、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予以健脾渗湿,通阳化瘀之剂。

    处方:党参18g,白术15g,白芍10g,茯苓10g,柴胡10g,瓜蒌12g,薤白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绛香10g,姜夏10g,郁金10g,丹参30g,炙甘草10g。水煎服。

    例五:贾某,男62岁,职工。

    1974510日,左胸刺痛,痛处不移,剧则汗出肢冷,面白唇紫,胸闷脘痞,右下肢疼痛,二便自调。舌暗苔白薄,脉沉弦而缓。

    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症。

    查:血压:180/110mmHg

    X线胸透:主动脉迂曲延伸。

    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

              2、窦性心律不齐。

              3、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

              4、左心室高电压。

    辨证:气滞血瘀,心脉痹阻。

    治法:活血理气,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柴胡12g,枳壳10g,当归、赤芍各15g,丹参30g,桃仁、红花各10g,香附12g,牛膝12g,桔梗10g,木瓜10g,寄生12g,鸡血藤30g,龙骨、牡蛎各30g,炙甘草10g。水煎服。

    1974419日,诸证如前,胸闷见著。

    予以上方加瓜蒌15g,薤白10g,水煎服。

     1974525日,胸闷痛递减,血压仍不稳定,仍宗原法,佐以平肝潜阳之剂。

    处方:丹参30g,鸡血藤30g,桃仁、红花各10g,当归15g,薤白10g,牛膝10g,夏枯草15g,龙骨、牡蛎各30g。水煎服。

    1974626日,经中药治疗三月余,胸闷痛悉除,右下肢痛若失,胆固醇降至正常,血压:150/90 mmHg。复查心电图亦明显改善。予以丹参片内服,草决明代茶。

    例六:赵某,男52岁,干部。

    19741115日,头旋目眩,耳鸣、胸闷气短,烦热心悸,腰膝痠软,大便干,小便黄。查:舌紫暗尖红薄白苔,脉双寸弱,左关弦。

    血压200/115 mmHg

    X线胸透示:主动脉迂曲延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劳损。

    辨证:阴虚阳亢,心营不足。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裁。

    天麻10g,钩藤10g,当归15g,赤芍12g,桃红各10g,菊花12g,葛根12g,茯苓12g,桑椹子30g,杜仲10g,牛膝12g,寄生12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4枚,水煎服。

    1974121日,迭进12剂,诸证豁然,血压降至170/105mmHg,仍宗愿意,上方加杜仲12g,草决明10g

    19741225,续进15剂,胸闷、眩晕若失、血压为160/90 mmHg。复作心电图亦明显改变。予以丹参片内服,草决明代茶。

    【注】本文为柳少逸老师为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工作室讲座文稿,收入《柳氏中医方证法式》一书。

【柳氏医派】快讯:柳氏医派“柳氏中医读书班”“柳氏中医研修班”公益传承开始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