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快讯:柳氏医派“柳氏中医读书班”“柳氏中医研修班”公益传承开始报名
柳氏“独一穴针方”之气街针方(1)
气街是经脉之气聚集通行的通道,其作用是经脉气血在十二经脉气血运行于四肢未端及头部时,因卒遇大寒或邪风侵袭而受阻时,经气会沿着气街这一通道复还原经脉而不失终而复始之循行。若气街功能受阻时必有相应的疾病发生,可施以针刺之法,于是就有了“病有所刺之法,及所治之病”的临床应用。其所治之法,即《灵枢》“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由此可知,气街理论在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性。
(1)头街针方(百会)
【取穴】百会:督脉经之腧穴。穴居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
【操作】针刺宜向后沿皮刺0.3寸。《甲乙经》:刺入三分。
【附图】
百会穴
【方解】《黄帝内经》有“气在头者,止之脑”、“所治者,头痛眩仆”之论,故取百会穴施以针刺术,名“头街针方”,或名“头街百会针方”。盖因头为诸阳之会,百会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头部之穴,故有百会之名。以其具荣督益髓、清热开窍、平肝息风、健脑宁神、回阳固脱、升阳举陷之功,可疗头痛、眩晕、鼻塞、耳鸣、失眠、健忘、癔症、癫痫、惊风、脑卒中、痴呆、脱肛、阴挺诸疾。
(2)胸街针方(中府、膈俞)
【取穴】中府,肺经之腧穴。穴居胸前壁外上方,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云门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
【操作】《灵枢·经水》:刺无过二分,呼无过一呼。《甲乙经》:刺入三分,留五呼。
【附图】
【取穴】膈俞:膀胱经之背俞穴。穴居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当斜刺0.5寸。《灵枢》:刺深五分,留七呼。《甲乙经》:刺入三分,留七呼。
【附图】
【方解】《灵枢·卫气》篇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膺腧,乃中府之别名,乃肺经之穴,又为手足太阴经交会穴,有益气宣肺,止咳定喘之功,对该穴施以针刺术,名“胸街中府针方”;背俞,当为膈俞,膈俞又为血会,内应胸膈,具清营凉血,宽胸利膈,止咳定喘之功,对隔俞施以针刺术,名“胸街膈俞针方”。故肺经之病或生于外,或生于内,或属“是动则病”,或属“是主肺所生病”,均可取中府与膈俞,施以针刺术,今名“胸街针方”,以其激发经气及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之用而愈病。本方尚可为胸痹之治方。
——节选自柳少逸著《独一穴针方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