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柳少逸老师在“柳吉忱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方证应用研讨会”上的点评讲话。
寄望于“弟子不必不如师”
——浅说柳氏医学流派及其发展前景
鉴于柳氏中医一系,有栖邑济生堂、栖邑丰裕堂两老字号国医堂儒医的传承谱系,又有世医(《素问》《灵枢》《本草经》三世之学)的知识结构,加上几代人的努力,故在学术上有了五大创新体系,且代有医著传世,故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任编辑肖培新先生界定并首先提出“柳氏医学”这一中医学派,并出版了系列“柳氏医学丛书”。
目前,中医学术思想有关于学派、流派、医派三者内涵的界定。从学派的,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著作”三要素,及本派有五大创新中医学术体系——“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内伤性疾病的病机四论理论体系、太极思维的辨证论治体系、柳氏中医复健医疗技术体系、方证立论法式的临床应用体系”,故本派当为“柳氏医学学派”。
从流派的“方法(太极思维辩证思维方法、方证立论临床法式)、观点(三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技艺(三知——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等三要素,本派又当为“柳氏医学流派”。
鉴于此,本派则具有“学派”、“流派”的双重定位了,且本派发源于栖霞,形成于胶东,辐射于全国,所以被称为“胶东柳氏医派”,而不必刻意是“学派”、“流派”了。如烟台卫健委立项名“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关键不在名谓,应当实实在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经验,在守正、创新的思路上,完善本派的学术体系和特色诊疗技艺,及有序的梯队传承,使本派之薪火永续,更上一层楼。
汉·杨雄《法言·学行》云:“百川学海至海,丘陵学山不至山。”意谓百川奔流不息,才能到达大海;而丘陵静止不动,所以永远达不到山高。寓意学习要勤奋方有长进,若是“明日复明日”懒惰怕苦则学业难成。自工作室建立以来,同学们刻苦学习,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和医著,取得可喜成绩是值得欣慰的。然不能满足于现状,“百尺竿头”当再攀登,这是我今天引用杨雄语的寓意。柳氏医派的传承,自柳吉忱公至我,均有“三源汇流”之学术渊源,亦寓“海纳百川”的哲理,所以柳门弟子除掌握本学派的学术内容外,尚须融纳古今医学学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学问,在传承中求创新,这样本派的传承才会有生命力。
要想真正成为柳氏医派一个传承人,尚须对本派形成的渊源、发展轨迹、学术特征及学术思想,要有了解或全面传承,或者寻从一个学科、一个专病为切入点入手,传承一技之长。总之,要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
现在回到我要讲的主题:
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学习,古今医家之术,向同行学习,同学间互相学习,如吉忱公有验方集,就是取自于同行,取自于民间验方,准备由你们师兄汉敬德整理《柳吉忱集验方释义》,我准备整理清代福山人孙侗遗书,而在吉忱公的医案中就有孙侗未刊的方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此即“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的道理。同学们只有超越柳氏医派上几代人的学术成就,医派才会有发展。
“术业有专攻”:柳氏医派的弟子,学业有成或各有专长,团体的传承、创新,学派学术体系发展了,就可以达到“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境地。如我为学派发展所作的工作很大,然医理与临床经验仍不如吉忱公。所以这句话提示大家要勇于学习、实践,在守正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学术有专攻了,学派学术发展了,就阐发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深刻涵义了。所以我再次说:“我要彻底交班了,传承工作小组及同学们要自我完善,学术上践行吉忱公“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拼搏精神,是你们自扫门前雪的时候了!这“门前雪”的“门”,即柳氏医派。
用清·颜元之语寄语:“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语出《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
柳氏医派再创新篇,靠同学们永无止境的学习!
柳少逸
2020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