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语相网来:《柳氏医学流派》付梓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9-19 18:49:00

    【按】今天收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寄来的《柳氏医学流派》样书,该书为柳氏医派第三代传承人刘玉贤兄编著,肖培新主任亲任责编。该著凡130余万言,作者通过挖掘流派的形成与传承轨迹、学术特色、诊疗技术,领悟柳氏医学的学术思想、医德医品,整理医派特征和创新学术体系,以期将传统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推向新阶段,积极推动中医传承和创新,扩大中医药的文化影响力。值此医派新著付梓,业师柳少逸先生对同学们有了“柳氏医派临床的两大要点”之发问,大家讨论热烈,这也引起了肖培新老师的关注。

      ——肖主任谈到:“刘(玉贤)老师的大作概括了柳氏医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饱含深情,对工作室的同志们来说,学有依托(相当于课本),可更好地领会柳氏医学流派的真髓。”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叶放教授对“中医思维的分层”启迪大家(分享于后)。

      ——柳老师也感言:“我不能把‘柳氏医学丛书’全部讲解给你们听,所以以自已从师心得而有《柳少逸师承纪事》和《柳少逸讲习笔录》结集出版。尤反复强调我感悟吉忱公‘神读’、‘心悟’之心法。因我这工作室同官办工作室一样,都有一个通病,即①均为三十不学艺之年(有家有业)。②‘带艺’投师,思维固化。③‘开室’后我发现有‘选择性取向’之从师倾向。故对我临床带教中的一些话及‘课徒晨语″没能认真地听进去。鉴于此,我以下限目标‘补偏救弊’,以逐步改变你们‘固化的临床思维方法’。从教材的‘方药立论法式’,引伸到‘方证立论法式’,再扩充之、引伸之、触长之,而逐渐感悟‘大辨证’的思维方式应用在疑难顽症中的重要意义,也有了‘辨大证’的底气和信心。我之所以让汉敬德、刘玉贤整理吉忱公的其它几部遗著,是因他们在实习时即领悟了柳氏中医的学习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故而敬德有《柳氏中医临证传承实录》付梓;而刘玉贤有同汉敬德一样的从师经历,且几十年来随我创派,才有这本我称之为既是一部‘柳氏医派研究’的巨著,又是一部‘柳氏医学及其著作’导读的工具书。同时,也向世人讲述了发源于胶东一隅的‘柳氏医派’的发展史,也从中领略了柳氏医派几代人艰辛的创业史。阅玉贤的序、跋后,我真的心痛!玉贤一面在一线指导五莲县的‘抗疫’,又有出版社的两次’改稿’、‘校稿’任务,彰显的、传承的是柳氏医派传人‘为中医而生’的人生价值观。”“此论(指叶放教授‘中医思维的分层’)甚好,‘活法活用’是达到了‘治学’″的第三境界说。”

       肖主任曾在柳老师出徒典礼上讲到,“柳老师是真正的经方派,柳老师就是从经方起家的,也是经方的践行者、体会者,是从经方中走出来的临床大家。走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人标记自己是铁杆中医,标记自己是经方派,但是他并没有走出来,没有走出经方的框架,反而被经方局限了他们自己的思维。”这也契合了叶教授中医思维的分层观。柳氏医学流派的核心思想是“太极思维,方证立论”,太极思维是柳氏中医临床辨证之法式,方证立论是柳氏中医临床论治之法式。故尔,此亦为柳氏医派传承之两大要点。

      今将两位老师关于中医思维的交流分享给大家,可谓字字珠玑,望大家珍惜,不忘老师“自重、自强”之训。

                                            2022年9月19日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四个层次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叶放教授
      1、死法死用:“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定对象的特定病证。岳美中先生对病证结合下的分型论治也认为属于死法死用范围。这类中医通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2、死法活用:“死法活用”是执某种治法或经典名方/验方不变但能灵活配伍加减或灵活选择适用范围。这类中医通常是既熟知某种治法应用原理又掌握相应方药变通技巧——如读过伤寒杂病论或其他名家医书,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以某法某方为基础随证加减用药,或能够扩大该法该方的适用范围,疗效较第一层次明显提高。
      3、活法死用:“活法死用”是指在掌握中医理论和多种不同治法的基础上灵活的应对一定之病证症。方法虽活而应用起来是却有相应的技巧、原则或规范(此处的“死用”实为褒义),这已属“圆机活法”的水平了。张仲景完美的把有限的治法方药应对于无限的临床复杂多变的各种病证,做到了“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的有机结合,故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学习之楷模,堪称“医圣”诚不为过。
      4、活法活用:“活法活用”是指能从整体、动态的视角面对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状态,深谙中医立法制方原理和古今中外各种有效方法,做到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标本缓急,或治人或治病或治证或治症或治体质,或一法直指病的,或数法数方临机应证组合,临证选法用方用药能够“随机应变”,组成施治的处方虽然只有几味并不起眼的常见药物,却能够抓住复杂疾病状态过程中的核心或关键所在,把握疾病发展的全局,或步步为营,或攻或守或攻守兼备,落笔便是名方,出招便能制胜。“活法活用”可谓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其精神体现在《黄帝内经》之中,但后世医家鲜有能够践行,许多名医往往只是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方面做到了“活法活用”,相对而言,叶天士可称“活法活用”的代表性中医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