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记者访谈(八):柳少逸先生谈研究中国象数医学的意义
原创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9-07 17:19:05
【记者访谈(八)】
柳少逸先生谈研究中国象数医学的意义
记者:请问柳老师研究中国象数医学有哪些现实意义?
柳:研究中国象数医学的意义:
中国象数医学,就其提示的自然规律及其在理论上、方法上或实践上,都有着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并为历史文献和长期的医疗实践所印证。《内经》时代的中医学,是广泛吸收同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形成的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但是构成体系,首先要定位,定位就是自我设限,也就是有所规范,但体系一完备,就会封闭,封闭就是老化的开始。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沟通,沟通就是要跳出自己体系的‘自我设限’,有可能扩大自我,来承受和接纳外来的体系。因此,当前研究中国象数医学,并非要求简单的、完全地恢复到《内经》时代的医学,而是要在充分地把握中国象数医学之本的前提下,以广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主体,旨在使中医学突破自己的长久以来的封闭和自我设限,容纳历史的一切优秀和科学文化知识,在和历代科学技术的沟通中求得发展。从中国医学发展中可以看出,从金元四大家的形成,到明清温病学派的建立,均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而有创新,而有发展。充分体现了太极思维模式的封闭
→
开放
→
再封闭
→
再开放的事物发展轨迹,即太极总在一起成为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协调性、系统性的开放与闭合的矛盾转化,走向逆的过程的统一模型。
关于中国象数医学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受中华中医药学会委托,1992年10月山东中医药学会承办了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大会就中国象数医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当前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交流和热烈讨论。大会肯定了中国象数医学概念及其以医道——医术——医学(狭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中国象数医学是中医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对以《内经》为代表的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医传统理论,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的一种复归。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发展和科学规律的客观必然性。
2020年6月
【链接】柳少逸教授简介
柳少逸(1943~),名岸,以字行。中共党员。名医柳吉忱之子、世医牟永昌之高徒。胶东柳氏医派集大成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年,现为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院长,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兼职教授,莱阳复健医院院长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首届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民间传承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烟台市名老中医;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二等功获得者。
柳教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治学宗“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构建了以天人相应的系统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为学术思想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并建立了慢性内伤性疾病的思辨纲领——柳氏病机四论体系。
作为柳氏医派集大成者,其进一步完善了柳氏医派的学术架构,形成了“中国象数医学体系”、“太极思维的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内伤性疾病的病机四论体系”、“柳氏中医复健医学体系”,及“柳氏方证立论法式的临床应用体系”等五大创新性体系。
作为胶东柳氏医派、广意派小儿推拿术、中国象数医学、医经学派推拿术、五运六气柳氏学派、医经学派针灸术、柳氏陶刻及陶刻文技艺等七项技艺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其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寓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及药物内、外治法于一炉。出版医学著作40余部,计1000余万字,撰写学术论文400余篇。古稀之年,开设中医传承工作室带教学生,并坚持临床一线,开门问疾苦,闭户著文章。
作为学科带头人,其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及省级中医药专题学术会议十余次,专业委员会学术例会12次,创办民办中医药教育,开展中医药扶残助残事业,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中医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科技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山东画报》、《山东文学》,中央、省、市电视台及电台、新媒体等广泛报道。电视专题片《中医柳少逸》1994年作为烟台市赴美国“中国电视周”主题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