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记者访谈(四):柳少逸老师谈中国象数医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准备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8-26 14:59:13

【记者访谈】
柳少逸老师谈中国象数医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准备
  
   问:您建立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请问您对中国象数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做了哪些理论上的准备?
  :我虽然继承了陈维辉先生的中国数术学的理论体系,但是并没有立即就提出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由中国数术学发展到中国象数医学建立的过程,是我将中国数术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过程,是我在研究中医学的过程中,探索和验证中国数术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经历过相当长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也曾有过苦恼,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是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的不断求索。
       理论上的准备大致三个方面:
  运气学说:《素问·气交变大论》记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对此,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尚有“气者天地之气候,数者天地之定数。天地之道,一阴一阳而尽之。升降有期而气候行,阴阳有数而次第立”的记载。此即中医学中的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它是我国古代医家在观测物候、气象的基础上,演变而应用到医学上来的,它将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物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界物候和人体的发病统一起来,从客观上认识时间、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徐文弼《寿世传真》有云:“盖医之一道,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可见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的重视。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在家父吉忱公的指导下,即开始了对运气学说的研究。
  1980年8月,余完成了“五运六气学说浅谈”学术论文,在简要介绍了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之后,又从物候节律、气候变化、发病情况和临床治疗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运气学说的科学价值,认为:运气学说“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尽管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但就其科学价值而言,仍堪称为祖国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无论从理论上,或是方法上,都自成体系,它有着祖国医学自己的特点,它闪烁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在此基础上,余进而钩沉其渊源,于1982年撰有“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内经》中的地位”一文,认为:“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对‘天人合一’宏观世界的观察积累后产生的,它源于阴阳五行学说,集大成于《黄帝内经》一书中”。余通过对《黄帝内经》论及运气的篇数约三分之二,且《素问》的后期作品,则是运气的专篇这一现象的考证,萌发了复归《内经》时代的广义中医学的想法。有了思想的萌芽,使余以后的研究方显深刻和条理化。
   1983年,有“试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一文。从如下五个方面探讨运气学说中所含有的系统论思想:一,从“太虚寥廓,肇基化元”,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系统论思想;二、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整体性原则;三,从“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相关性原则;四,从“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有序性原则;五,从“谨侯气宜,无失病机”,谈运气学说所反映的动态性原则。此即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认为“今后对五运六气的研究,就其寓有的‘人类——环境系统’这一系统论思想而论,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
   阴阳学说:《素问·四气调气大论篇》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中藏经》云:“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故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周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味着阴阳学说是一切传统理论的“法则”,是“方法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以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等事物和现象的说理工具。它在天文、地理、历法、哲学、医学、律吕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早已得到历史的承认。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西方医学模式的冲击和影响,对这个在中医学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说逐渐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就是“阴阳平衡论”。
  为了使阴阳学说还其本来面目,结束这种以讹传讹的局面,1983年余撰写了“评阴阳平衡论”一文,对阴阳平衡论进行初评。初评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指出了阴阳平衡论的不准确性、不合理性。虽然在理论上对阴阳平衡论提出了质疑,但尚未能深入到阴阳学说的底蕴对这种流行数十年、影响几代中医的错误倾向提出更为深层的意见,未能在理论上对此给出令人心服的回答。未能揭示出阴阳学说的本来面目。在继承中国数术学理论体系之后,我从中国数术学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论思考和临床验证,于1987年撰写了“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一文(发表于《周易研究》)。天子卦,又称十二壁卦。《白虎通》云:“壁者,外圆象天,内方象地。”《诗·卫风》云:“如圭如壁。”圭是测日影长短,以定时节;壁表示日月同壁,天、地、日、月运行规律。故天子卦反映的是四时八节、十二月等阴阳消长的规律。“阴阳平衡论”它从根本上违背了“天人相应”的思想,违背了自然科学规律。是对“阴平阳秘”、“平秘阴阳”、“阴阳以平为期”的误解。若自然界永远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则有春无秋,有夏无冬,有温无凉,有热无寒,生物则有生无收,有长无藏,那就不成其世界。诚如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所云:“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人体阴阳若永远处于平衡状态,则有生无壮,有长无老,有动无静,有静无动。只有阴阳的不断对立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有序的进行,自然界和人类才能保持其正常的、固有的运动状态,阴阳的非平衡有序稳态产生了四时、四季、四气乃至万象,它包罗了天文、地理、人事。一切事物发展的起点,都充满了阴阳相合——阴平阳秘,但他们又总是走向反面——阴阳离决。因此,阴平阳秘,不是阴阳双方量的对等,力的均衡,而是以非平衡有序稳态的规律存在。阴阳双方永远处于对立制约、消长转化之中,非平衡有序稳态是其本质的、固有的、普遍存在、不可改变的运动状态,而平衡则是运动过程中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一过性的。这就是十二壁卦所揭示的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
  中国钟思想:时辰医学,是时间医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学中所固有的理论,自西方时间医学盛行以后,中医学的时辰医学思想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西方学者称针灸治疗学中的“子午流注”学说为“中国钟”。对此,明·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有“人有十二经,犹日有十二时,岁之有十二月也”的论述;清·李学川在《针灸逢源》中有“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的记载。我在对有关古典文献复习和临床反复实践之后,认为:中国钟不仅指子午流注,而且包括天人相关的“运气学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它是依据经络气血运行,随自然界阴阳消长周期节律的盛衰规律而形成的,是天人合一的环境——人类系统中的一大规律。中国钟思想不仅孕育出了“子午流注”学说,而且也是“运气学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的理论来源。它又以“气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干支系统为其基础,它主要包括《内经》中所阐明的经脉流注规律,脏气法时规律,五脏逆传规律,五脏传移规律和阴阳应象规律等五大基本规律,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机体结构的整体与局部之间、以及形体与精神意识状态之间,建立起一种系统的节律性联系,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规律。
(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