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王永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原创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8-24 21:37:1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8月23日,处暑。蔡老师的好朋友崔明英阿姨从北京回来,午餐就安排在酉鸡餐厅。主宾见面,彼此寒暄,问候“身体好”,崔阿姨一声感叹,“我能有今天这身体,多亏了两个好人!一个是城厢镇的张德国书记,一个就是柳少逸大哥。”
呵!还有故事。见我惊奇,蔡老师插话道“你崔阿姨年轻时得了类风湿,是你柳老师治好的。”奥,又是一段医话。崔阿姨很健谈,不待我问,她便回忆起了当年那段经历。
“那是1987年,清明节后,我得了类风湿,那叫一个痛啊,晚上痛的睡不着觉,我就起来坐着。那时候我才30岁出头,那真是生不如死,苦不堪言,关键是类风湿问谁都没有好办法,听闻柳氏家族治风湿类风湿有拿手,就找到了柳少逸大哥。”那个年代单位报销都有指定医院的,如果不在中心医院抓药,处方会交给病人,也许还能找到柳老师早年的处方呢。“崔阿姨是在中心医院抓药、煎药的?”我不由的发问。
“药是在中心医院抓的。按照当时的报销制度,城厢的职工只能在中医医院治病报销,中心医院是烟台的,需要转诊。张镇长看我遭罪,特批我到中心医院治疗。这70多岁了,能有今天多亏了这两个人。”近40年过去了,回忆起往事,崔阿姨眼睛里满满的感动。
中国人有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这两位来讲,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崔阿姨却记了一辈子的好。”我转头跟于主席说道。“是记了两辈子,也许更长。崔阿姨肯定会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也记下了,也许孩子们还会讲给他的孩子。”于主席纠正道。
“药是我拿回家煎的,是我父亲帮助煎的。整整三个半月100副药,再无复发,也没任何后遗症。”崔阿姨继续回忆。“当时一副药的附子就是60克,要求先煎40分钟,老父亲不放心别人煎。”“当时我的高中同学于忠华在中心医院药房干副主任,他说也就是柳少逸的处方,这个量别人开不出来。”
“你柳老师年轻的时候就善于用毒(作者注:毒性中药)。” 蔡老师解释道。“现在不行了,饮片质量、执业环境、国家法规,都不允许这么用了。临床有脉管炎的病人,我开30克,你蔡老师都警示。”“这样下去绝招不就失传了吗?”于主席不无遗憾的说道。
我何曾没有同感呢。蔡老师担心的,柳老师谈到的,都是当下客观存在的。老祖宗有话“重剂起沉疴”,当重剂失去了法律的支撑,还怎么去起沉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医案选》中记载有不少堪称“重剂起沉疴”的经典案例,附子单剂用量都在60~120克,真是效如桴鼓啊。有“当归四逆汤合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脉痹”一案,单剂附子就用到了120克。患者是一王姓老人,72岁。就诊前一周时间自感右侧下肢沉重痠痛、麻木,继而足背动脉搏动也消失了,病人疼痛难忍,夜间尤重,在某院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西药治疗不效。患肢开始出现肤色暗红,继而青紫至膝下,外科意见截肢。患者以其高龄拒绝手术,遂要求中药治疗,求治于柳老师。查见舌苔薄白,舌质紫暗,脉沉细而涩,脉证合参柳老师以血虚寒凝脉痹辨证,予当归四逆汤合桂枝加附子汤化裁,以求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调和营卫之效。服药2剂,疼痛大减,患肢青紫退至踝,连服8剂告愈,避免了患者截肢之苦。
有道是“艺高人胆大”,蔡老师评价柳老师是“善于用毒”。是自信的“善于”,而不是拍脑门的“敢于”。放眼当下,柳老师是当今不多的传统医经派中医,但他主动接触现代研究,如中药的生药学研究等。他撰写的“乌头反半夏的再认识”、“对关木通、广防己致肾毒性的认识”等文章,均是在广泛的临床和现代药理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柳老师对附子的应用,之所以能超出常用量的10倍,是因为他对药物习性和疾病转归的整体把握,是对知识的活用,也就是蔡老师讲的“善用”之由。遗憾的是,崔阿姨当年的处方已不能查得,兹录该“脉痹”案处方,以飨同道吧。
当归60g,桂枝20g,赤白芍各30g,细辛3g,木通15g,制附子120g(先煎沸2小时),地龙20g,土元60g,水蛭15g,生甘草20g,生姜10g,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本案为年迈体弱患者,罹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实属难愈之顽证,年老体衰,脾肾阳虚,脉络瘀阻,经脉闭塞又重,常规用温经通脉之剂很难取效。柳老师高屋建瓴,予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以当归二两取其苦辛甘温之性而补血活血;合桂枝加附子汤,以桂枝汤和阳益阴,调和营卫以通血脉;桂枝、芍药二方之量迭加,和阳益阴之功也倍加。巧用大剂附子,取其辛热燥烈,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善行疾走之特性,而求温经散寒、通脉导滞之效。重剂起沉疴,大剂量附子,意在与病博弈,助力以求速通也。附子的毒性主要在于乌头碱,柳老师运用中药久煎解毒原理,先煎附子两小时,使乌头碱在沸水中转化成乌头次碱、乌头原碱,而趋利避害,2剂脉络得通,继服6剂痊愈,运巧也。捧读《柳少逸医论医话选》《柳少逸医案选》,随处可见柳老师处方之巧。
行文至此,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请崔阿姨过目。很快,得到崔阿姨的回复:我是1951年12月31日生人的,1987年我37虚岁35周岁。那时还叫城厢镇政府,城厢镇党委张德国书记当时任副书记兼镇长,主管城厢财务工作。我找柳少逸大哥看诊,当时就要求我住院治疗。因有规定,县内财政全额拨款机关人员住院要先到县定点医院,不能治疗再转地市级医院,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属烟台卫生局直管。我去找张德国书记(当时是我们的镇长)说明情况,需要住院治疗,张书记见我病情严重,当场对我说:“小崔儿,你现在病的这么厉害,哪里能治好你的病,你就上哪儿去治疗,也不光局限在咱莱阳的医院。因为你太年轻了!”这是张书记的原话!我经常对人讲:我崔明英能有今天的康健,行动自如!健步如飞!得感谢两位大恩人——柳少逸大夫和张德国书记!这是我的原话,我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听过!
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崔阿姨字里行间的激动。有道是“求学路上遇见好老师,工作上遇见好领导,人生遇见好伴侣”乃一生之幸事!崔阿姨罹患重疾的时候,遇见了体贴关心她的好领导张镇长、敢冒风险救治她的好医生柳少逸老师,亦是其之大幸!崔阿姨更是一位懂的感恩的人,她心心念念把两位视为恩人,放在心上,厚德也!
为中医而生,博学、厚德、有担当!吾师之笵也!柳氏医派之笵也!
王永前于莱阳复健医院
2022年8月24日随笔
崔明英(左)·柳少逸(中)·蔡锡英(右)
【注】崔明英,女,71岁,莱阳市城厢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爱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