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木通、防己在中医肾病中的应用
原创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8-11 08:14:31
木通、防己在肾病中的应用
柳少逸
1
、防己黄芪汤
组成与用法:防己一两(6—12克) 黄芪一两一分(9—30克) 甘草半两(6克) 白术七钱半(9克) 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去渣温服,服后微汗。
方出张仲景《金匮要略》,乃为“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及“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证而设方。方中以防己祛风利水,黄芪补气固表,任为主药;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姜、枣和营卫。以防己、黄芪具有补气利水作用,故对气虚水肿、湿痹重着及汗出恶风者最为适用。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中称“防己疗风肿水肿,故以为君,白术治皮间风水结肿,故以为臣,生姜主遂风湿,故以为佐,三味去风行湿也。风湿去,则荣卫虚,黄芪、大枣、甘草为使,用以养正祛邪,调和营卫,为治风湿之缓剂”。魏荔彤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称“防己宣风除湿之品,一味之外,尽属补中燥土固表之药”。而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称“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故尔本方适用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之病风水者,及肾小管性酸中毒之阳虚水泛证。如岳美中教授每以本方治疗慢性肾炎属肺脾气虚、卫表不固之风水证,多用本方益气实脾利水。尤其肾炎后期蛋白尿,岳老擅用此方,并认为黄芪不应小于30克,坚持服之有效。若肾阳素虚者,可加附子、杜仲。尚有马知惠运用本方加味(生黄芪30~60克、防己12~18克、生白术15~18克、甘草9~15克、党参15~30克、黄精12~18克、山药30~45克、芡实30克、金樱子15~18克、生姜3片、大枣6枚)治疗慢性肾炎16例报导。热毒较重者加双花、连翘、野菊花;肾虚者加枸杞子、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阳虚者加巴戟天、鹿角霜、附子、肉桂;脾虚者加茯苓、苡薏仁、;血虚者加熟地、当归、首乌;血瘀者加丹参、益母草、泽兰;尿中带红细胞者,加白茅根、小蓟;血压或胆固醇偏高者加钩藤、石决明、草决明、夏枯草。结果治愈14例,好转2例。
吴沛田对于急性肾炎,症见周身浮肿、发热汗出、胸闷、尿少、 不能平卧、呕恶不食、咽红口干、苔薄白、脉滑小数,证属脾肾先虚,复感外邪,水湿壅塞之候。在“《金匮》防己黄芪汤运用一得”中,用本方加陈皮、豆豉、双花、益母草、生地、柴胡、木通、连翘、白茅根、牛蒡子而痊可的报导。尚有王伯群在“防己黄芪汤的临床应用”一文中,则有运用防己黄芪汤加菟丝子、仙灵脾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报导。王钢主编的《肾脏病学》中,对肾小管性酸中毒之阳虚水泛证、肾病综合征之肺肾气虚,风水泛滥证,有选用防己黄芪汤的论述。
2
、防己茯苓汤
组成与用法:防己三两(9克) 黄芪三两(9克) 桂枝三两(9克) 茯苓六两(18克) 甘草二两(6克)水煎温服。
方出《金匮要略》,乃为“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肤中,四肢聂聂动者”证而设方。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比较:两方均为治疗水肿病的常用方剂,但前方是由后方去白术加桂枝、茯苓组成,专主肌表有水气,多用于四肢皮肤肿甚,肌肉动,不恶风,无口渴之皮水证,而防己黄芪汤则专于表里均有水气的风水表虚证。
故尔防己茯苓汤为益气通阳利水之良剂。对此历代医籍皆有论述: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有“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遇,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的论述;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则有“皮水之病,风水气相搏,在皮肤之中,故四肢聂聂动也,以防己、茯苓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的记载;王晋三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称“汉防己太阳经入里之药,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金匮》汗出恶风用白术,水气在皮肤中聂聂动者用桂枝,一以培土,一以和阳,同治表邪,征分标本”。矢数道明在《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称“防己,不论表里,不分三焦,均善能利水与祛湿;籍桂枝之力而治风湿汗出,又籍茯苓之力,祛除皮肤的水气,尤擅于祛除外表之湿。黄芪擅能补表之虚,兼祛表水。桂枝用于补表之虚,茯苓则去内里之水。甘草补胃利水。本方与防己黄芩汤极近似,又可认为是木防己汤的附方”。它如《类证治裁》中有用本方治疗皮水的记载。运用防己茯苓治疗肾病的临床报导亦甚夥,如王寿亭在《临证实效录》中,记载一脾胃虚弱,气化无力肾病患者,拟健脾补肾,化气行水之法,予以防己茯苓汤加味治之而痊可。尚有运用该方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案例。
汉防己与广防己药理作用基本相同,习惯上认为广防己以祛风利湿为主,汉防己以利水渗湿为主,故治风用广防己,治水用汉防己。故尔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标明运用的是汉防己。于是有一个防己品种的问题。笔者将后在一节中有详论。
3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组成与用法:
木防己汤:木防己三两(9克)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15克)桂枝三两(9克) 人参四两(12克)上四味,以水六升(1200毫升),煎取二升(400毫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各二两(各六克)人参四两(12克)芒硝三合(10克)茯苓四两(12克)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二方均出自《金匮要略》,木防己汤乃为“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而设方。临床上二方多用于饮停胸膈、心下,发为咳嗽气喘、胸满、心下痞胀坚硬、小便不利、其形如肿、面色黑而晦暗、脉沉紧之证。
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中称“防己利大小便,石膏主心下逆气,桂枝宣通水道,人参补气温中,正气旺则水饮不结而自散矣。(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芒硝之咸寒,可以软痞坚,茯苓之甘淡,可以渗痰饮,石膏辛寒,近于解肌,不必杂以方内,故去之”。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谓“心下痞坚,饮结在中可知,故木防己汤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三气。方中用人参,以吐下后伤正也。故水邪虚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以前方减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开坚结,如茯苓直输水道,未有不愈者也”。对于木防己汤中木防己伍桂枝,陈元犀在《金匮方歌括》中称“防己入手太阴,肺主气,气化为水自行矣,桂枝入足太阳膀胱,膀胱主水,水行而气自化矣,二药并用,辛苦相需,所以行其水气而散其结气也。水行结散,则心下痞坚可除矣”。而
刘渡舟
教授在《金匮集释》中称“方中木防己辛温,通结气,散留饮;桂枝温通经脉,温化水饮;石膏清除伏郁之阳热;人参补肺脾之气,恢复久病吐下之虚损。四药合用,可以消化水饮,消散痞坚,降逆平喘,扶正补虚。
目前临床上二方多用于咳嗽、哮喘、心悸、腹水、臌胀等病证,包括现代医学之支气管炎、哮喘、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凡病因痰饮停留胸膈、心下,证见咳逆倚息,心下痞坚,小便不利,其形如肿,脉沉紧者,均可选用。
在家父吉忱公会诊医案中,对急性肾功能衰竭之邪热炽盛、湿热壅结证,及因肺水肿而致心功能衰竭者,多运用二方加减调之。邪壅于肺,肺失肃降,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邪毒阻于中焦脾胃,则中焦转输失司,则失其升清降浊功能,则饮留中焦;邪毒阻于下焦,则肾主水液失司,化气无序,湿热蕴结。此是肺、脾、肾三脏受累,三焦气化失司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表现的一系列浊毒之证。而籍以木防己汤或其变方,以冀行水散结、补虚清热之效。
4
、己椒苈黄丸
组成与用法: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各一两
上四药,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今可作汤剂用。
方出诸《金匮要略》,乃为“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而设方。本方具分消水饮、攻坚决壅之功效,多适用于病痰饮,水走肠间,腹满肠鸣,口舌干燥,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见身体浮肿,脉弦滑而有力者。对其组方,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称“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是以肠间有水气而口舌反干燥也……口燥不除而腹满益甚矣。防己疗水湿,利大小便,椒目治腹满,去十二种水气;葶苈、大黄泄以去其闭;渴者知其胃热甚,故加芒硝”。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中则有“防己、椒目导使于前,清者得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以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下腹满而救脾土”的论述,可谓言简而意赅。
后世医家将本方广泛应用到病机属饮邪内聚,壅滞不通之胸痹、悬饮、水肿、哮喘、咳嗽、腹胀等病症,包括现代医学之肺心病、心包炎、心包积液、胸膜炎、肝硬化肤水、急性肾炎、哮喘等。而家父吉忱对急、慢性肾炎及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病人,凡临床见己椒苈黄丸证者,多用此方易汤加味以分消毒饮、攻坚决壅。对饮在上焦者,以葶苈为君,原方伍以桔梗、牛膝;饮在中焦者,以大黄椒目为君,原方伍以枳壳、白术;饮在下焦者,以防己为君,原方伍以川朴大腹皮。同时,若病人呕恶甚者,则以己椒苈黄加红花、丹参汤保留灌肠。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可知本方此法具有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轻肾小管坏死程度,以益坏死上皮细胞再生及修复,同时尚有益于抑菌、消炎、解除肾小血管痉挛,并促使水液和废物从肠道排出,有助于降低血钾,解除和防止肺水肿、脑水肿的发生。
同时,汉防己碱(亦称汉防己素),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所以肾性高血压及水肿甚者,汉防己及汉防己剂亦在首选之列。
5
、疏凿饮子
组成与用法:泽泻12克、赤小豆12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去节12克、槟榔9克、茯苓皮30克,共研细末,每服四钱,水煎服。
本方出诸宋·严用和之《济生方》,乃为水湿壅盛,遍身水肿,胸满腹胀,呼吸喘促,口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而设方,疏凿饮子是从表里分治其水气的方剂,适用于急慢性肾炎而属阳水实证者。水湿泛溢于表里,故遍身皆肿;水壅于里,三焦气化失司,气机闭阻,故二便不通;上迫于肺,故呼吸喘促;水壅气结,阳不布津,故口渴。方中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佐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利水祛湿,使在里之水自二便下行。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使在表之水自肌肤而泄,诸药合用,疏表攻里,内清外散,有如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流。汪昂在《医方集解》称其“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夏禹疏江凿河之意也”,故名之疏凿饮子。家父吉忱公曾有一会诊医案,患者因药物过敏而致肾间质损害,而有急性肺水肿,遂予以疏凿饮子加葶苈子、芦根、坤草,服药五剂病症大减,其后先后调以桂枝茯苓丸、金匮肾气丸易汤加味而愈可。
六、龙胆泻肝汤
组成与用法:龙胆草酒炒6克 黄芩炒6克 枝子酒炒6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酒洗3克 生地黄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作水剂煎服,可根据病情而定剂量。也可作丸剂,每服6~9克,日二、三次,温开水送服。
方出自明·《薛氏十六种》,用“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之证。汪昂认为“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枝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药也”。
另外,方书注明龙胆泻肝汤出处达六处之多:
(1)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方,由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当归、龙胆草组成。
(2)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方,组成与主治同《兰室秘藏》方。
(3)
清·汪昂《医方集解》方,由当归、地黄、木通、柴胡、黄芩、泽泻、车前子、龙胆草、枝子、甘草组成。
(4)
清·张璐《张氏医通》方,由《兰室秘藏》方加生姜组成。张璐称“此本导赤散加柴胡龙胆草之属入肝而泻湿热也”。
(5)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方,由龙胆草、黄芩、甘草、枝子、人参、五味、天冬、黄连、知母组成,乃《医方集解》方去当归、生地、泽泻、车前子,加二冬、人参、黄连、知母而成。
(6)
清·吴谦《医宗金鉴》方,由龙胆草、连翘、生地、泽泻、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枝子、甘草、生军组成。
上述诸方以金·李东垣《兰室秘藏》最早,明·薛已《薛氏十六种》次之,明·王肯堂再次之。及清代以康熙年间张璐《张氏医通》、汪昂《医方集解》为早,以乾隆年间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吴谦《医宗金鉴》次之。
考《兰室秘藏》与《证治准绳》组方相同,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方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而《张氏医通》方为李东垣方加生姜而成。薛已《薛氏十六种》与汪昂《医方集解》组方相同,由东垣方加黄芩、枝子、甘草而成。而成书年代当以《薛氏十六种》为早,所以现今大家所熟知的龙胆泻肝汤,当为薛己方出现最早。也许由于《薛氏十六种》鲜为人知,而汪昂《医方集解》脍炙人口的原因,方书中多注明该方出自《医方集解》了。从笔者的上述考证,目前广验于临床的龙胆泻肝汤,最早当出自《薛氏十六种》,即薛己《家居医录十六种》。据苏州府志曰:“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性颖悟,过目辄成诵,尤殚精方书,于医术无所不通。正德时(1506~1521),选为御医,擢南京院判。嘉靖间(1522~1566)进院使。所著有《家居医录十六种》,医家多遵守之。”(注:笔者尚见《明医杂著注》、《薛氏医案》、《薛氏原机启微附录》、《薛氏口齿类要》、《薛氏校注外科精要》、《薛氏痈疽神秘灸经校补》、《薛氏外科心法》、《薛氏校注妇人良方》、《薛氏女科撮要》、《薛氏校注钱氏小儿直诀》、《薛氏过秦新录》、《薛氏校注陈氏痘疹方》、《本草约言》等十余种。)
龙胆泻肝汤乃为肝胆湿热之证而设方,常世安在《古方今鉴》中,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广验于临床,认为“本方适用于下焦的炎症、充血、肿痛。不论是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或者肝经有湿热,腹部有特殊的过敏带,表现出充血和实证的病态,如急性或亚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多带,会阴部痒痛或者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软性下疳等”。认为“车前子、木通、泽泻,具有利水作用,可清下焦之湿热;当归和地黄增进血运,可缓解下焦的炎症;龙胆草、山栀、黄芩三味,具有消炎和解毒作用”。马有度在《医方妙用》中有运用龙胆泻肝汤治肝胆实证的论述,并有“尿路感染,小便灼热淋痛,茎痛,甚或血尿,并见口苦、胁痛、头痛、脉紧者,用本方加滑石、小蓟清肝泻火、利尿通淋”的记载。魏菊仙等《实用名方新用临床手册》中,多处介绍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泌尿系炎症的报导。陈茂仁等在《肾脏病学》中,对慢性肾小球肾炎之湿热蕴结型者,及对泌尿系感染之肝胆郁热证者,认为当以龙胆泻肝汤以清利三焦湿热。而何观涛在“龙胆泻肝汤新用”一文中(《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14(1):16),对因皮肤瘙痒性丘疹一周后,发热口干、尿少水肿的急性肾炎患者,有以本方加白茅根、旱莲草、苦参的报导。叶子青“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一文中(《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1):31),对湿热内蕴,肝火上逆,膀胱气化不利之慢性肾盂肾炎者,有运用本方加车前草、半边莲痊可的介绍。
7
、八正散
组成与用法: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各等分。散剂每服6~9克,以灯芯煎汤服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本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为“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痛,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之证而设方。及至后世多用于湿热结于下焦之淋症。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扁蓄诸利水通淋之品,以清利湿热。伍以枝子,清泻三焦湿热;大黄泻热降火;灯芯导热下行;甘草和药缓急。诸药合用,以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汪昂《医方集解》认为:“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瞿麦、扁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清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热,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直达茎中,力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故尔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现代临床多用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之病属下焦湿热之证也。《实用名方新用临床手册》有运用本方加双花、连翘、柴胡、三黄治疗肾盂肾炎14例的介绍,尚有用本方加金钱草、海金砂治疗泌尿系结石数百例的记载。而陈茂仁等在《肾脏病学》中,有运用八正散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58例的介绍;尚有运用八正散治疗泌尿系感染之膀胱湿热证者的论述。
印会河
教授在《中医内科新论》中,立加味八正散(八正散加柴胡、五味子、黄柏)治疗泌尿系感染属湿热者,症见小便时阴中涩痛,或见寒热,尿黄赤而频,舌红苔黄,脉数者。李兆华所著《肾与肾病的证治》一书中,对湿热蕴结型之肾结石者,有运用八正散或石草散以清利湿热,排石通淋的介绍。
8
、小蓟饮子
组成与用法:生地四两(30克) 小蓟半两(15克) 滑石半两(15克) 木通半两(9克) 蒲黄半两(9克) 藕节半两(9克) 淡竹叶半两(9克) 当归半两(9克) 山栀子半两(9克) 炙甘草半两(9克)。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灯芯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方出自严用和《济生方》,乃为下焦瘀热,而致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而见舌红脉数等症而设方。本方为《小儿药证直诀》之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加味而成。导赤散为清心利尿之轻剂,方名导赤者,取其引导心经火热下行意。一方无甘草有黄芩,取黄芩清肺以宣通水之上源,一方多灯芯,乃增强清心利尿导热之功。导赤散用于急性肾盂肾炎之小便数急刺痛者,可入白茅根、车前子之类。而小蓟饮子又为治血淋之要方,《成方便读》称“山栀、木通、竹叶清心火下达小肠,所谓清其源也;滑石利窍,分消湿热从膀胱出,所谓疏其流也。……瘀不去病终不瘳,故以小蓟、藕节退热散瘀;然恐瘀去则新血益伤,故以炒黑蒲黄止之,生地养之;当归能使瘀者去新者生,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用甘草者,甘以缓其急,且以泻其火也”。目前,临床多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而具下焦湿热证者。如李兆华在《肾与肾病的证治》一书中(1979年版),对急性肾炎因湿热损肾而肉眼可见血尿者,多用小蓟饮子加味,以除下焦瘀热,且附有案例。并有“方中木通有损肾之弊,宜弃去”的话语。说明李氏对木通所致肾毒害已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尚未讲明只有含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有损肾之弊”。
9
、其它
含有木通的方剂尚有《华佗神医秘传》之血淋方,由白茅根、芍药、木通、车前子、滑石、黄芩、乱发灰、冬葵子组成,主治血淋;《普济方》之石苇散,由石苇、木通、车前子、瞿麦、滑石、榆白皮、冬葵子、赤芍、甘草组成,适用于砂淋、石淋、热淋;《和济局方》之石苇散,由芍药、白术、滑石、葵子、瞿麦、石苇、木通、王不留、当归、甘草组成,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之沙石淋证;《证治准绳》之琥珀散,由滑石、琥珀、木通、扁蓄、木香、当归、郁金组成,适用于下焦湿热之诸淋;《太平圣惠方》之木通散,由木通、泽泻、苦瓠子、猪苓、汉防己、海蛤组成,具有利水消肿之效;《鸡峰普济方》之石苇饮子,由石苇、瞿麦、木通、陈皮、茯苓、芍药、桑白皮、人参、黄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利气导滞之效,而适用于气淋;《鸡峰普济方》中的木通子芩汤与《华佗神医秘传》中的血淋方比较,只少了一味车前子。总之,木通为通淋之要药,含木通的方剂甚夥,不作赘述。均说明了木通的应用价值功不可没。
【注】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