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人们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药物,在用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能破坏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称为中毒。在《内经》、《诸病源候论》称为“药毒”,现代称为“药物中毒”。于是引起中毒的物质称为毒药。然而什么是毒药,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毒药与普通药物之间很难划出明确的界限,说明了毒药与药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人对毒性认识分为三种:一是药毒指药物,如《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亦即张子和称“凡药皆有毒也”;二是指药物的偏性,如张景岳称“药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偏也”;三是指药物的毒副反应,如《淮南子》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迂七十毒”的记载。同时,《神农本草经》则明确指出“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云“下品多毒”。综上所述,毒药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毒药是泛指一切中药,如张景岳所云:“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狭义的毒药是指本身有毒的中药。此类药物气味雄烈,作用峻猛,用量过大,便可引起中毒。所以正确应用药物可以挽救垂危之躯,使患者起死回生。若用之不当可以毁灭机体,致人于死地,正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道理一样。鉴于此,就引发出一个中药毒性的大课题。 本文以木通、防己及其复方在中医肾病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对马兜铃属植物关木通、广防己在临床应用时引起肾毒害及如何防治等问题进行粗浅的引玉之谈。以求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把握住药效与药毒的运用法度及用药规律,以冀在肾病防治中正确用药,达到最佳疗效,避免药毒伤害。 木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以其为木质藤本,茎中导管粗大,断面可见众多细孔,两头相通,故名“木通”。《本经》原作通草,义同。李时珍曰:“有细
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处方则有木通、关木通、苦木通、炒木通、薄木通之异名。许多中药学书籍由于多种原因就比较混乱,如权威的《中华药海》木通条中就有“为木通科植物,关木通、川木通、百木通、三叶木通木质茎”的记载。就品种考证及来源分三类。有木通科的木通(五叶木通)、三叶木通和白木通。有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关木通。有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大木通、毛木通、金丝木通、甘木通、小木通、紫木通、川木通(包括绣球藤、小木通等),花木通、细木通、新疆木通、辣木通,尚有毛茛科植物山木通,及在江南地区以毛根科植物钝齿女萎的藤茎作为山木通、木通、大木通、川木通入药。 此类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又称五味木通,《救荒本草》称野木瓜)、白木通(《植物名实用考》称拿藤)、三叶木通(陕西称甜果木通、浙江称三叶拿藤、三叶瓜藤)。本品当视为木通正品使用。 其在历代本草中又有众多的名谓:《本经》名通草、附支;《吴晋本草》名丁翁;《广雅》名丁父;《本草经集注》名藤;《药性论》名王翁、万年、万年藤;《新修本草》名燕、乌。 其化学成分主要含木通甙,及木通甙水解所得常春藤皂甙元、齐墩果酸、葡萄糖与鼠李糖等。现代药理研究有利尿与抗菌作用。 综观历代文献,认为木通味苦气寒,入心、肺、小肠、膀胱经。《别录》称其“甘,无毒”;《纲目》称“木通上能清心通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始发扬之。盖其能泻心与小肠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泻去,故古方导赤散用之”。《雷公炮制药性解》称“木通利便,专泻小肠,宜疗五淋等症”。而《本草新编》则称“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复用则泄人之气”。认为木通“苦寒损胃”,“胃气既伤,元气必耗,故用之为佐使则有功无过,尚多用之为君、则过于祛逐,元气必随水而走,安得不耗”。故尔木通降热利尿,宣通血脉。主治小便赤涩热痛,淋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湿热痹痛,乳汁不通,血瘀经闭及痛经。 (1)配车前子,可增强其清热利尿之功。如秦之《症因脉治》车前木通汤,主治淋症。 (2)配冬葵子、滑石,可增强其清利湿热、利尿通淋排石之效,而主治石淋、沙淋、血淋。 (3)与生地、黄柏等泻火凉血之品相伍,主治心经有热,下移小肠之口舌糜烂、小便赤涩热痛之证。 (4)与生地、生甘草泻火解毒药相伍,主治火热郁结上焦之咽痛喉痹,如《小儿药证直诀》之导赤散。 (5)配车前、扁蓄,主治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之小便不利症者,如八正散。 (6)与生地、竹叶配伍,主治心经热盛之口舌生疮或热淋刺痛者。如小蓟饮子。 (7)与龙胆草、黄芩清泄肝胆实火及下焦湿热药品相伍,使湿热从水道排出。如《医方集解》之龙胆泻肝汤。 (8)与茯苓、泽泻淡渗利湿药相伍,能泻心火导心经湿热从小便而去,主治湿热下注之热淋。 (9)与王不留、穿山甲下乳通血脉之品相伍,主治产后气滞之乳汁不行,如下乳涌泉散。 其它木通制剂尚有《妇人大全良方》主治胁肋苦痛及小腹挛痛之木通散(木通、青皮、川楝子、萝卜子、小茴香、莪术、木香、滑石);《小儿药证直诀》之导赤散(生地、甘草、木通);《圣惠方》治小便涩,身体浮肿之治水气方(乌臼皮、木通、槟榔);《圣世总录》之通草饮(木通、桑白皮、石苇、赤苓、防己、泽泻、大腹皮),以治水肿、腹水症;《本草经疏》治尿血方(木通、牛膝、生地、天冬、寸冬、五味子、黄柏、甘草);《圣惠方》、《医学综旨》、《证治准绳》之三木通散;《医学入门》之万全木通散;《医宗金鉴》之五淋散(当归、赤芍、苦葶苈、黄芩、木通、枝子、车前子、淡竹叶、滑石、葵子、甘草、赤苓),以治膀胱有热,血淋涩痛;及《金鉴》之葵子散(桑皮、瞿麦、木通、枝子、赤苓、车前子、甘草、葵子),主治湿热蓄久之石淋。 此类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藤茎。关木通茎含马兜铃酸A、B、D,马兜铃甙,马兜铃酸D甲醚,木兰花碱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关木通煎剂对离体蟾蜍、豚鼠的心脏呈现非常类似洋地黄的作用,并有降低血压和利尿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关木通味苦性寒有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清心泻火,下乳通络。内无湿热者及孕妇慎服,本品用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此类木通为毛茛科植物绣球藤、小木通等多种植物的藤茎。绣球藤叶含以齐墩果酸为甙元的绣球藤皂甙A、B。现代药理认为川木通有利尿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川木通味淡、微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清热利尿、通经下乳作用。气弱津伤,精滑遗尿,小便过多及孕妇禁服。作为川木通入药的同属植物尚有大花绣球藤、须芯铁线莲、盘柄线铁线莲、甘清铁线莲、粗齿铁线莲、毛芯铁线莲、晚花绣球藤等十余种,提倡多用此类木通。防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医所用防己分别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木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异叶马兜铃植物汉中防己。脾为己土,喜燥恶湿,而本品能祛湿利水,防脾受湿恶,故名防己。 此类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汉防己)的块根。《本经》称为解离,《本草蒙筌》称为载君行,《纲目》称为石解。 其化学成分主要含有汉防己甲素(汉防己碱)、乙素和丙素,具有降压、镇痛、抗过敏性休克、松弛横纹肌、抗菌、抗原虫、抗肿瘤作用。 历代中医文献认为粉防己苦寒,入膀胱、脾、肾经。《珍珠囊》称其“辛苦,阳中之阴”;《药性论》称其“味苦,有小毒”;《本草求真》称其“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乃疗风水要药。”同时指出:“防己气味苦寒,药力猛迅,若非下焦血分实热实湿,及非二便果不通利,妄用此药投治,其失匪轻,不可不知。”《医林篆要》认为粉防己“泻心,坚肾,功专行水决渎,以达于下”。故尔粉防己具有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疥疮、高血压等病。 (1)与桂枝配伍,利水消肿,和营通阳,可行水饮,散结气,可疗支饮痞坚,咳逆不得卧。 (2)与黄芩配伍,以益气利水,以冀利水消肿。如《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 (3)与甘遂、葶苈子配伍,治水肿脉证俱实者,如《圣洛总录》之防己丸。 (4)与椒目、葶苈子配伍,以攻逐水饮、利水通便,如《金匮要略》之己椒苈黄丸。 (5)与茯苓配伍,治疗皮水,如《金匮要略》之防己茯苓汤。 (6)与地黄、防风配伍的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主治中风历节病。 此类防己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和毛木防己的根。木防己名始载于《伤寒论》。其化学成分为木防己碱等。具有镇痛、解热、抗炎、降压、肌肉松弛、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交感神经节传递等作用。 中医认为木防己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解毒功效。主治水肿、风湿痹痛、小便淋痛、闭经、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疮痒湿毒等症。 木防己根亦作防己入药,我省广为分布,其二者临床亦有差异。对此《本草拾遗》称“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宜通”;《长沙药解》谓“汉防己泄经络之湿淫,木防己泄脏腑之水邪”。 其化学成分为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木兰花碱等。功效主治同粉防己。 其化学成分及功效主治同广防己。因其苦寒,不宜过量服用,以免损伤胃气。孕妇禁服。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关木通、广防己致肾毒害的认识”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