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老师析造成小儿推拿手法有异的原因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7-08 00:00:52

造成手法有异的原因
柳少逸
   推拿疗法,是一古老的医治疾病的外治疗法,该疗法彰显于战国时期,形成了扁鹊医学流派的主要医疗手段。余在“读《史记》论扁鹊”一文中,兼论了扁鹊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地位,即:扁鹊得长君之禁方书,加之几十年的医疗实践,并开始在理论上的探索,而有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传世。在扁鹊医学的基础上,先秦医家及两汉贤达又有以黄帝,白氏命名的《内》、《外》经传世。”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知,扁鹊的治疗技术,有汤液、醴灑、鑱石、桥引、案杌、毒熨等法。传秦汉时期,有承传扁鹊之学的《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说明秦汉以前推拿疗法已被广泛应用。汉后由于药物学的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逐渐淡化,由于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只有民间医生尚习用之,尤其对推拿疗法的理论研究者甚少。解放后由于国家的中医政策的实施,推拿疗法方受到重视。由于中医院及中医学院的组建,方有了“推拿教研室”及《推拿学》教材的实施,有了推拿专业和推拿专科的建设,有了一批以推拿专业为主的教师和医师队伍。就早期的师资队伍而论,大都是在基层中医诊所的全科医生,而具有一定推拿医术的医生,而鲜有象明代龚廷贤那样既具深厚的国学、中医学基础知识的方药大家,又熟谙小儿推拿术。所以大都缺乏雄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就其编写的教材及推拿读物而论,亦形成“书中走”、“书中行”,多以清代熊应雄之《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之《幼科推拿秘书》,龚廷贤之《小儿推拿活婴秘书》,及张振鋆重编之《厘正按摩要术》等小儿推拿专著为兰本。有因师承之误,或编者汉语基础知识的差异,将广意之“推五经”与狭义之“运五经” 混淆,从而造成了推五经法泾渭相异的状况。它如《小儿推拿广意》之“推五经图”附文之末,有“如清肾水,在指节上往下直退是也”的记载,容易形成向里指根部之误。此段文字有几处要点,一是在“指节向下”,当为小指末节之部位,即小指末节之螺纹;二是“退”字当参考“退六腑”的方向,即由小指末指向指端;三是其图不同于阴掌之图,而是手掌下垂,指尖为下。
   鉴于此,由于这种教材的异同,必然造成学生的疑惑和推拿医师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人为的造成了对中医理论的偏见。国家有必要组织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厘正”,有一部新的《厘正推拿要术》。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2016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