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推五经部位解读
原创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7-07 05:04:21
推五经部位解读
柳少逸
在余习医之初,就遇到一个难题,即小儿推拿“推五经”的部位,根据经脉体表循行的部位,很难用经络学说解释其五脏定位的合理性。亦未见医学文献谈及此题。其后在中国数术学与《内经》的比较研究中,运用数术学中“太极论的道论”、“三五论的数论”及“形神论的象数”的基本原理,得以破译。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此唐·李白《古风》之句。表达了太极的变易产生了一切。太极是包括宇宙间无穷无尽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它是最原始、最基质、最初态的变化规律。太极,古代哲学称其为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认为太极的运动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三五论的数论,继而产生形神论的象论,说明了太极是宇宙事物之源。《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者,象也。”《正义》有“夫易者,变化之总称”的注释。《列子·天瑞》云:“有太易、有太初、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太极是封闭的,但又是开放的,太极打开后,就变成螺旋,成为三生万物原理,于是五行亦寓于其中。五行学说是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和体验而概括出来的,即应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为代表。此即太极中之太素,“质之始也”。并以五行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阅明事物的复杂变化。遂形成五行学说,于是有了五行配四时、方位、八卦,及五脏配五行的内容。
《周易·说卦》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震,震东方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此乃后天八卦之卦位。若伸掌将八卦图置入其中,则对应中指位乃离卦,相对于掌根位乃坎卦,近虎口部乃震卦位,近掌横纹处为兑卦位。于是八卦配属方位、四时、二十四节气,则成为震东方木、卯时、春分;离南方火、午时、夏至;兑西方金、酉时、秋分;坎北方水、子时、冬至;而中央为四季土,这是开放的、展开的太极模式。若作握拳式,由开放到再封闭的太极模式,拇指端居中脾土位,则中指顶仍居离卦心火位,食指顶居震卦肝木位,无名指顶居兑卦肺金位,小指顶居坎卦肾水位。于是形成了五指端配五行、五脏及推五经的作用机理。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2016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