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师承纪事之“吉忱公论世医”
原创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6-20 15:45:48
吉忱公论世医
柳少逸
中医传承主要有四种模式:(1)家传。(2)师承。(3)自学成才。(4)院校培养。家父吉忱公认为:不管任何模式,必须具备中医学的知识结构,和执业能力,方可业医。并强调必须具有“三世之医”的功底。
何谓“三世之医”?
《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玄注云:“自祖至孙。”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注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素问》古称《素女脉诀》,《灵枢》古称《黄帝针经》、《针经》。明·宋濂尝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黄帝内经》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了其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此不废江河万古流也。故元·罗天益有“凡学医之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趋末之务”之论。由于《黄帝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故后世有“医家之宗”之誉。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序》云:“医者三:贯通《灵》、《素》及仲景诸经之旨,药到病瘳,曰名医;讲究唐宋以后方书,按症施治,功多过少,曰时医;剽掠前医,套袭模棱,以文其过,迎合而得其名,曰市医。”此处的“名医”,当为“明医”。此即陈宗锜《医学探源》“汝辈当为‘明医’,精通医理,勿尚‘名医’”之谓。由此可知,世医的医学知识结构,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广义的“三世之医”,是具备《素问》、《灵枢》、《本草经》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医生。
鉴于此,吉忱公并强调了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意义,并以《黄帝内经》在中医学中的地位而阐发之,并强调学习经典要通读,不可断章取节。
盖因历代医家均强调了对经典文献的学习,《黄帝内经》所蕴含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构成了中医学术思想的主体。然而目前中医学传承的技术化倾向,破坏了这种学术结构。由于医者未能结合天时、地理、人事、脏象、色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未能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于是出现了《素问·疏五过论》所陈述的“五过”之治。认为“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之故。强调“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详而论之,有“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不知俞理,五脏菀熟,痈发六府。诊病不审,是谓失常。”他如《素问·徵四失论》,指出了医生临证中因“所以不十全者”,易犯四种过失。盖因“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进而感叹:“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于是在《素问·方盛衰论》中提出了“诊有十度”,“诊可十全,不失人情”之论。明言“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此即研究《内经》中医学的现实意义。综观《内经》中医学对医学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而与现代医学擅长于准确的局部取向不同,中医学擅长于整体的把握,即气(道)的本体论思想。
《素问·著至教论》记云:“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由此可知,该篇是以黄帝与雷公问答的形式,讨论学医的方法和医道之至理。篇名“著至教论”,明·吴崑注云:“著,明也,圣人之教,谓之至教。”每当读至此篇,均深思之。我虽业医五十余年,然对《黄帝内经》之学,亦有“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之感。故自1980年以来,即致力于《黄帝内经》中医学与“现行”中医学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一再验证,认为《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体系,就是在广泛地吸收了同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著。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诚如《类经》序云:“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据《汉书·艺文志·方伎略》所载,《黄帝内经》曾以十八卷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经》等七家医经一并传世。然因战乱,这些医学文献均已失传。但内容或散见于《内经》中,或散见于后世的其它典籍中。由此可知,《黄帝内经》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了其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对此,元·罗天益尝有“凡学医之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趋末之务”之论。由于《黄帝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故后世有“医家之宗”之誉。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师承纪事》2021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