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6-15 15:56:46

柳少逸:中医学的学术思想
   中国医药学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吸收其它自然科学知识,在理论上,防病治病上逐渐形成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统一大法。中医药学日渐成为一种融防病、治病、养生保健、饮食文化、性情道德修养等为一体的综合医学。
   中医的学术研究当注重“沟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学思想、方法和概念之中,坚持立足于中医学自身的学术主体而发展的观点。我通过对《内经》广义中医学与数术学的结构和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提出并建立了“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或谓《内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夏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意谓观察星辰的方位,可知日月星辰的度数;观察二至、二分、四立等八节常气的交替,可测出异常的气候对人的影响,及医生及时以调治,则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说明了人与外在环境的密切关系。对此,在《内经》中阐述颇多,它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各个方面。古代医家,远在《内经》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之源。如《灵枢·经别》云:“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2)形神统一的生命观
   《灵枢·天年》篇以百岁为论,内有“何者为神”之问,岐伯对云:“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阐明了人始成形,而神则舍之。人赖先天、后天之精滋养,然后“形与神俱”,方能度百岁乃去,故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有:“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外者,曰气血。万物同此一气,人灵于物,形与天地参而为三者,以其得气之正而通也”之论。古人认为凡有生命的血肉之躯,生命根于身体之内,以神的活动为主称为“神机”。《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此论阐述了先天之精形成人之形体、脏腑及其组织,出生后,获得后天水谷之精养而生神,以维持脏腑的功能活动,充分体现了只有形与神的统一,人方可有养生之道。

   (3)太极思维的辩证观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故古籍《太始天元册》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由是观之,则太虚之初,廓然无象,自无而有,生化肇然,化生于一,是名太极,太极动静而阴阳分。太极,初以其名统阴阳之道,含变化生于内,实是指产生宇宙万物及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和诸属性的总根源。这种思想端倪远远形成于道家产生之前。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一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深刻而详细地阐述了太极思维的理论机制。“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易传》辩证法的核心,反映了太极的物质基础,即对立统一的两种相关事物,也包含了一阴一阳变化潜动的法则。《易经》所阐述的太极内涵,以《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代表,强调指出阴阳变化相生而成宇宙万物的大道之论。诚如朱子所云:“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消长进退,千变万化,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以故无往而非阴阳,亦无往而非太极。”于是在《易传》中就有了“盈天地之间唯万物”的具唯物主义因素的命题。如明代医学大家张景岳,宗《内经》“善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为依据,在临床中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之论。此论概括中医临床辨证之大法,实是相应于阴阳互根的太极理论。如经方“金匮肾气丸”的组成即此。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讲习笔录·浅谈中医学的有序传承》(2021年10月第一版)“中医学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