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老师谈中医学的家传与师承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6-15 15:56:46

柳少逸:谈中医学的家传与师承
   “自祖至孙”是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名曰祖传。是“师承”的一条重要途径,还有一条是“以师带徒”。“师承”是造就“明医”、“名医”的重要模式。历史上少有“祖孙三代”是名医的,多者亦只有二代。如明代龚信、龚廷贤父子,著述等身;清雷丰师承其父雷逸仙之术,而著《时病论》。他如秦越人师承长桑君;苍公淳于意师承公孙光、公乘阳庆;张仲景师承族长张伯祖。至于金元有张从正、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明清张介宾著名医家就更多了。
   家父吉忱公是我一生的老师。学中医要有“背功”。我童年时,让我背诵“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那个时代中、小学学习环境比较宽松,在高小时就让背如《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八法用药赋》、《频湖脉诀》等中医启蒙读物。中学时寒暑假即给我讲授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温病条辨》《时病论》《中医医学史》,和中医学院全国统编的一版教材。
   家父吉忱公(1909~1995),六岁入本族私塾,至民国接受现代教育,其后又入天津尉稼谦国医班、上海恽铁樵国医班学习。曾拜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从而走上了济世活人之路。“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胶东,家父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工作。其时敌伪进行经济封锁,医药奇缺,遂利用地方中草药和针灸推拿等法给部队战士及广大干群治病。解放后,先后任栖东县立医院院长、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莱阳专署中医药门诊部主任、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家父吉忱公于上世纪50年代尚负责山东省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曾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自编讲义,亲自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和《中国医学史》。所培养的学员一部分成为创办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成为组建半岛地、县级医院的中医骨干。当余师事家父时,家父戏称余一人为“第八期学员”。1960年又受聘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讲授温病学。20世纪60~70年代又教子课徒数人,家父以其从医及教学的切身经历,探求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故山东诸多名医出自其门下。
   习医之初,家父即以清·程芝田《医法心传·读书先要根》语训之:“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可以长识见也。第要有根底,根底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仲景《伤寒论》是也。”在我熟读中医典籍以后,又指点选读后世医家之著,并以清·刘奎“无岐黄而根底不植,无仲景而法方不立,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症不备”语戒之。每晚授课后,示余必读书至子时,方可入睡。

   历代医藉,多系古文,就字音字义而言,又涉及文字学、训诂学、天文历法学等古文化知识。一些古籍,若周诰殷盤,佶屈聱牙,泛泛而学,可谓苦也,故余亦有“定力”欠佳时。有一次对家父低声语云:“何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家父笑云:“昔清·陈梦雷尝云:‘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学功精深故也。’汝读书无笃志,仍不明为学之道也。朱子尝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在于读书。’‘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必有功耳。’汝当熟知:博览群书,穷理格物,此医中之体也;临症看病,用药立方,此医中之用也。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症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体与用,二者不可偏废也。又当明清·顾仪卿《医中一得》之语:‘凡读古人书,应先胸中有识见,引申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待汝临证时,方可悟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之意也”。言毕,又谓:“昔吾师李兰逊公曾以元·王好古‘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明·龚信‘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等语为训。”在随父习医时,庭训多在旁征广引说理间。这些话语,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永不晦暗。从而造就了我“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之立品:“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之学风。所以,家父课徒先从中医典籍起,强调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方可言医。
   其后,我将其部分医案整理结集,名《柳吉忱诊籍纂论》,其讲稿名《内经讲稿》、《伤寒论讲稿》、《本草经讲稿》、《温病讲稿》。
   我1963年高中毕业,因幼时一耳失听,未能报考医学类院校。时值国家实施“名师带高徒”政策之盛世,即随家父吉忱公习医,从而步入从医之路。其后,又师事于栖霞世医牟永昌公达六年之久,此乃家父宗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之谓。
   唐·韩愈《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盖因得益于家父吉忱公、学师牟永昌公之传授,此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业师牟永昌公(1906-1969年),受业于其父秀才儒医牟熙光公。尽得其传。故其中医理论精湛,学验俱丰,倾毕生之学,尽传于余。并将其一生记录之验案数册付余,并笑称:“技已穷矣!”先生去世后,余潜心学研先生之验,并循以应用,撰有《牟永昌诊籍纂论》。
   从师之初,师即以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语告云:“凡为医师当先识药,药之所产,方隅不同,则精粗顿异;收采不时,则力用全乖。”继之又以清·蔡陆仙之语训之:“夫卖药者不知医,犹之可也;乃行医者竟不知药,则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问,医者与药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故先安排余到中药房司药三个月,然后随师侍诊,师之用心远也,良苦也!从而使余认识到:学医不但要精通医理、药理,而且要有生药学、炮制学、鉴定学、制剂学等中医药学的多学科的知识。
   1973年,烟台地区卫生局将余调回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工作,意在系统地继承家父吉忱公之学术思想,并整理其医疗经验。此时,余已从医十年,然上班的第一天,家父让我背诵王冰《黄帝内经·序》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背毕问曰:“何谓三圣之道?我以伏羲之《易经》、神农之《本草经》、黄帝之《内经》谓之三坟,又称三典,三坟之学名曰三圣之道”答之。家父欣然语云:“‘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此启玄子王冰叙中医学之知识结构也,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此王冰叙学研《内经》为济世活人至道之论也。汝读书,当首先读懂‘书序’。‘序’,又称‘叙’,乃文体名称,亦称‘序文’、‘序言’。大凡为作者或他人陈述作品的主旨、或著述之经过,知此方可在浩瀚书海中确定对医著是精读还是通读”家父谈序之论,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而终身受益。此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谓。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讲习笔录·浅谈中医学的有序传承》(2021年10月第一版)“我对中医传承模式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