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老师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6-06 11:41:19

柳少逸: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中医理论体系,探讨中医学结构,必须从《内经》的中医学术思想构建起步。其要诚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故在该篇之首论中,引用古医经《上经》“治化”之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

   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历代哲学、天文学、历法学的影响,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及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使中医药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目前独特的以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整体观思想为特点的广义中医学,并创立了用以认识客观世界与解释万物发生发展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内经》所代表的广义中医学思想体系,是由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组成。

   一种完整的理论,是由概念、判断以及运用逻辑推理获得的结论三方面组成。《内经》理论的形成,与其同时代的哲学及自然科学是密切相关的,故有“文是基础,医是楼”之说。中医学又称岐黄之学,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先秦诸子之学,尤其黄老道家学派的影响而形成的,就《内经》所谈到的天师岐伯,不但精通于医学,而且是“司日月星辰,阴阳历数,尔正尔考,无有差贷”的通才,应为古代中医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式”。其后历代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的名中医,都有雄厚的文史哲基础而通晓医学。如医术高明而有“起死回生”之术的扁鹊(秦越人);举孝廉入仕,创辨证论治大法的医圣张仲景;知识渊博,通晓经书,精于外科的三国名医华佗;编著《脉经》,纂修仲景之书,任太医的王叔和;通晓四书五经,因患风疾而志于医,著《针灸甲乙经》的皇普谧;著《肘后方》的葛洪,广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下至杂文,诵记万卷,好神仙导引之法,炼丹以期遐年,所著尚有《神仙传史集》、《五经诸史》、《百家之言》;学识渊博,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不但精于医学,而于天文,历法、诗文诸方面亦有高深的造诣;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通百家之说,善庄老之学,兼好释典;身为太傅令的王冰,笃好医学,注释经典;以第六人登科,官至翰林的许淑微,尚是一位研究《伤寒论》的医学家;金元时期,有学识渊博,在医学上各有突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明清两代又有李时珍、王肯堂、张介宾、傅山、柯琴、陈修圆、徐大椿、黄元卿等诸多有成就的医家。他们大都是精于经、史、子、集,博于天文、历法、律吕而有造就的医家。纵观历代医学巨匠大师们的知识结构,横跨专业的界河,纵横捭阖于不同领域,涉猎医学、哲学、数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诸多学科。故尔中医学的结构与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总而言之,医学与诸子百家之学都是密切相通的,可以说中医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中之瑰宝。中国人对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关注,对阴阳调和模式的追求,无不在中医学上体现出来。尤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就其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最成功的当属中医了。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讲习笔录·浅谈中医学的有序传承》(2021年10月第一版)“谈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意义


复健王的自留地
传承柳氏医学,弘扬复健文化,助力生命延年!喜欢就关注呗!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