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老师概论《内经》在中医学的地位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6-05 00:00:12

柳少逸:概论《内经》在中医学的地位

  历代医家均强调了对经典文献的学习。

   盖因《内经》所蕴含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构成了中医学术思想的主体。然而目前中医学传承的技术化倾向,破坏了这种学术结构。由于医者未能结合天时、地理、人事、脏象、色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未能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于是出现了《素问·疏五过论》所陈述的“五过”之治。认为“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之故。强调“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详而论之,有“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部分,知病本始,八证九候,诊必副矣。”“不知俞理,五脏菀熟,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他如《素问·征四失论》,指出了医生临证中因“所以不十全者”,易犯四种过失。盖因“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进而感叹:“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于是在《素问·方盛衰论》中,《内经》提出了“诊有十度”,“诊可十全,不失人情”论。明言“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此即研究《内经》中医学的现实意义。

   综观《内经》中医学对医学整体性和宏观性的把握,而与现代医学擅长于准确的局部取向不同,中医学擅长于整体的把握,即气(道)的本体论思想。

   《素问·著至教论》记云:“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由此可知,该篇是以黄帝与雷公问答的形式,讨论学医的方法和医道之至理。篇名“著至教论”,明·吴崑注云:“著,明也,圣人之教,谓之至教。”每当读至此篇,均深思之。我虽业医55年,然对《内经》之学,亦有“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之感。故自1980年以来,即致力于中医《内经》学与“现行”中医学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一再验证,认为《内经》的中医理论体系,就是在广泛地吸收了同时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著。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诚如《类经》序云:“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极,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据《汉书·艺文志·方伎略》所载,《内经》曾以十八卷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七家医经一并传世。然因战乱,这些医学文献均已失传。但内容或散见于《黄帝内经》中,或散见于后世的其它典籍中。由此可知,《黄帝内经》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了其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对此,元·罗天益尝有“凡学医之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趋末之务”之论。

   由于《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后世有“医家之宗”之誉。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讲习笔录·浅谈中医学的有序传承》2021年10月第一版)“谈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