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何谓“三世之医”?
《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玄注云:“自祖至孙。”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注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素问》古称《素女脉诀》,《灵枢》古称《黄帝针经》、《针经》。明·宋濂尝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黄帝内经》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了其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此不废江河万古流也。故元·罗天益有“凡学医之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趋末之务”之论。由于《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故后世有“医家之宗”之誉。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序》云:“医者三:贯通《灵》、《素》及仲景诸经之旨,药到病瘳,曰名医;讲究唐宋以后方书,按症施治,功多过少,曰时医;剽掠前医,套袭模棱,以文其过,迎合而得其名,曰市医。”此处的“名医”,当为“明医”。此即陈宗锜《医学探源》“汝辈当为‘明医’,精通医理,勿尚‘名医’”之谓。由此可知,世医的医学知识结构,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广义的“三世之医”,是具备《素问》《灵枢》《本草经》中医基础知识的医生。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讲习笔录·浅谈中医学的有序传承》(2021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