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端午日,析疫病——柳少逸“谈虎色变”与“谈‘埃’色变”,述疫病“不相染者”论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6-03 08:59:05

       【按】柳少逸老师为了柳氏中医学的传承,2018年建立“柳少逸中医传承工作室”,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术水平,柳老师除临床带教外,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临床心得、病历分析等,并定期进行学术讲座。柳氏医派也先后有“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胶东柳氏医学流派”、“五运六气柳氏学派”、“中国象数医学”、“柳氏医经学派推拿术”、“柳氏医经学派针灸术”、“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 、“柳氏济生堂通痹膏制作技艺”等多项技术或理论体系被政府纳入“非遗”传承保护。“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术”、“推动胶东柳氏医学流派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并整理推广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中医药特色技术”、“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学术思想及其传承方式研究”等,先后被列入省、市级研究课题。数年间,柳老师将学术研究论文及讲稿汇辑《柳少逸肾病研究发微》《柳少逸经络研究发微》《柳少逸象数医学研究发微》《柳少逸师承纪事》《柳少逸讲习笔录》等,意在使门人学习得法,传承有序。即时起予以分享——

“谈虎色变”与“谈‘埃’色变”

 ――述疫病“不相染者”论

 柳少逸

   《二程遗书》记云:“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见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驚,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后以“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人连脸色都变了。

   肺结核,俗称“痨病”。在上世纪,链霉素未问世之前,肺结核是一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不用说谁患了肺结核了,即是接触过肺结核病人的人,亦甚恐之,几乎到了“谈痨色变”的程度。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的一系列防治政策实施下,结核病已成为可愈之病。诚如巴金先生在《谈〈寒夜〉》中所云:“不断进步的科学和无比优越的新的社会制度已经征服了肺病,它今天不再使人‘谈虎色变’了。”2003年肆虐的“非典”,在其流行之初,也到了“谈‘非’色变”的程度!而今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流行,大有漫延全球之势,恐“埃”也成了一些人的“心病”,也到了“谈虎色变”——“谈‘埃’色变”的程度。试想2003年猖獗的“非典”,我国迅速地使“非典”疫情及时地得以控制住流行,而已发疾病得以有效的治疗。也正如巴金先生当年所说的:“不断进步的科学和无比优越的新的社会制度”,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它今天不再使人‘谈虎色变’了”。

   201489日,中国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这让世界为之惊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的文告宣示:目前全球还没有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有效疫苗。所以“恐埃”之“心态”,“谈‘埃’色变”的程度,也不足为奇了。于是笔者“从谈虎色变”之典,引发了从中国医学发展史的角度,谈中医药在历次疫病防治中作用,及其与五运六气学说的学术渊薮。

   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可知:“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者七。”公元184年甲子岁至公元243年癸亥岁,乃大司天第49甲子下元。仲景序中所讲的“建安纪年”,岁为公元196年,正处于第49甲子下元,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之风火用事之纪。正值风火运中,即是外感风寒,也极易蕴热化火。故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考察了整个外感病的演变过程、病邪的盛衰变化、人体正气的强弱程度,从而建立了伤寒热病六经病证体系。如以桂枝、麻黄之温,治中风、伤寒之病;以葛根、芩连、白虎、承气、柏皮、栀豉之清,治温热、湿热之病,于是形成了以《伤寒论》为内容的伤寒学派学术体系。

   刘完素,字守真,金·河间人,故后世又称其为刘河间。刘氏约生于宋大观四年,即公元1110年,一生处于宋朝南迁的动乱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温热病广泛流行,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时处第64甲子下元,即公元1084~1143年,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火风用事之纪,加之北方气候干燥,极易蕴热,人体外感风寒易化热化燥,故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能化火说”。将《素问》病机十九条中,属于发热病的23种病症的范围予以扩大至57种,以说明火热致病的广泛性,并于1186年著成《素问玄机原病氏》。其著表述了火热与风、湿、燥、寒诸气的关系,即诸气皆能化火生热,故而有风与火热,湿与火热,燥与火热,寒与火热,及五志过极亦皆为火热之论。以其火热病机及其治疗理论,成为“主火论”之“寒凉派”的师祖。

   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一批以研究温热病为著的医学家,从而形成了一个大的医学流派,即明清之世的温病学派。近世学者均认为温病学派的形成,与伤寒学派和河间学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温病学派是由伤寒学派及河间学派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的新学派。究其因,三学派形成的年代皆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之“风火用事”之纪,或“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火风用事”之纪。代表人物为明末著名的医家江苏洞庭人吴有性(字又可)。《清史稿》记云:“当崇祯辛巳岁(公元1641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瘟疫论》,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公元1641年,时处大司天第73甲子下元,公元1624年~1683年,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之风火用事之纪,加之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兵之后必生大疫,造成温病流行不止。吴有性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治疗温病的实践体会,突破了外感病传统的六淫病因学说,创立新的病因理论“杂气说”,并提出了“九传治法”,开创了中医瘟疫学说新局面,并有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瘟疫论》传世。吴氏并以此成为早期的温病学派——瘟疫学派的代表人物。

   清代初期,江苏吴县出了一位治疗杂症医学大家,而且又是一名医术卓绝的温病学家叶桂(字天士)。叶氏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治疗技术,且又致于创新,尊古而不泥古,能突破前人成法,创立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叶天士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生卒年代约公元1666~1745年。《清史稿》载其“十四岁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叶氏学医时,时在公元1680年,时处大司天第74甲子少阴君火阳明燥金火燥用事之纪,故而形成温热病高发的气候背景。继叶天士之后,于公元1758~1783年,清代又出了一位温病学大家吴瑭(字鞠通),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内经》三焦部位说,及刘河间“三焦分治”理论,创立一种新的辨治温病的方法,即“三焦辨证”。并于1798年,有《温病条辨》专著问世。从其师承刘河间“三焦分治”理论渊源,及其从医跨越第75甲子之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之湿寒用事之纪,及第76甲子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火风用事之纪的历史空间,气候病候复杂,而有寒湿火风用事之纪,故而在以手太阴肺营卫气血辨证的上焦温病立论的基础上,又立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的中焦温病辨证,及以肝肾病症为内容的下焦温病辨证。

   综观一部中国医学史,任何一种学术思想的产生,和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形成,都有着它具体的客观原因,其中包括社会背景,地理环境,哲学思想等。

   公元1984~2043年,时乃第79甲子,为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下元之纪。与张仲景时之第49甲子,刘完素时之第64甲子,吴有性时之第73甲子,吴瑭时之76甲子,均为风火、或火风用事之纪,即疫病可发之纪。2003年的“非典”肆虐,近几年的“禽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及今天世人“谈‘埃’色变”的埃博拉病毒而致的烈性传染病,均为“疫气”致病。故今天防治“埃博拉病毒”,当结合风火用事之纪及值年之运气,参以历代医家经验,按温热病辨证施治大法,以冀形成防治“埃博拉病毒”的有效方药。

   烈性传染病,古称“疫疠”、“瘟疫”。《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有“民乃厉”,厥阴司天之政终之气有“其病温厉”之记。“厉”同“疠”。就中医学五运六气学说认为:天气之病曰“疫”,地气之病曰“疠”。故《素问》遗篇中,有“刚柔失守化疫、化疠之纪”,及“三虚化疫之纪”;在《素问·刺法论》篇中,有“五疫”、“五疠”致病之刺(祥见笔者《五运六气三十二讲第二十九讲·天地失序化疫之纪》)。这对结合值年之运气,运用针灸方法,防治疫病有着深远的意义。诚如清·石寿棠《医易·百病提纲论》所云:“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即感天地之气以病,亦必法天地之气以治。”

   在“天地失序化疫之纪”一讲中,首先谈到《素问·本病论》篇,有“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地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四时不节,即生大疫”的记载;《素问·刺法论》有“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在该二篇中,有黄帝与岐伯之问对,表述了十天干之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阴干气柔,故谓刚柔二干失守,必会给人造成疾病,要明白其奥妙之所在,又必须通晓为何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迭迁移,三年左右就可造成时疫流行。其意义就在于如果能够懂得这里面的奥妙,就能找到它的根源,即五运太过之年,“刚柔二干,失守其位”,而有“天地迭移,三年化疫”的致病规律。人们也就有了避免染发疫病的方法。故云:“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其治,《刺法论》中,有“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之记。在该讲中尚有“三虚化疫之纪”一节,表述了五运不及之年,因天气虚,人气虚,“神失守位”,“三虚”而发五疫。及其相应之治法。《素问·本病论》篇云:“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邪鬼干人”,即疫邪伤人。意谓人体正气不足,又值五运不及之年,天气也不正常,加之人精神不振,阳神不聚,即人气、天气与人神三虚而发疫病。强调除去“四时不节,即生大疫”的因素外,人之体质差,神气不足,也是感受疫病的重要原因。故《素问·刺法论》而有“人虚即神游失守,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之论。“鬼神外干”,即疫邪之害外袭。

   在《素问·刺法论》中,尚有疫病预防的立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天牝”即鼻窍。张介宾注云:“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表述了为使人避免感受这种疫毒,首先要正气充实于内,邪气不可能来犯;再者要避免呼吸道的传播,远离病源;振作精神,或调息,以益人神。

   在《素问·刺法论》篇有五疫之刺,是重在预防发病之刺。该篇尚有“气神合道”之刺的记载:“黄帝问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圆”:丰满的意思,“神彩之不圆”:即神彩不丰满。本段经文表述了人体十二个脏器是相互为用的,任何一个脏器不能保持神气的充足,就会使神彩不能丰满,容易感受病邪的侵犯,此即《本病论》中所讲的“神守失位”之谓。预防的要义是“气神合道,契符上天”。讲的是人的精气神都要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符合自然规律,即论中所讲的“至理道真宗”。《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藏有疾者,当取之十二原。”故其治在《素问·刺法论》中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之论,即刺十二藏经脉之原穴,以成“全神养真”之效;以静坐调息之法,而成“修养和神”之功。并强调“此非治疾也”,以其“修养和神”之法,俾“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即《刺法论》中所述:“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天玄”:即人身之精,张介宾注云:“玄者水之色,天一之义,以至真之要,重在精也。”“天息”:马莳注云:“儿在母腹,息通天元,人能绝想念,亦如此,命曰返天息。”“归宗”:谓返其本来之元气。全句意谓至真之道的关键是保养好人体之精,防止“人气虚”之害;神气内守,“天息”常存,回归本元,以防“神守失位”之灾,此即“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病机理。历史的经验证明,每次疫病流行,被夺其生命者,多为老病残弱者。从一个四时伤风感冒疾病而论,也是因“三虚”致病。所以从中医对温热病的防治经验来看,对“埃博拉病毒”的传染,也用不着谈“埃”色变了。

   除了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和现代科学水平,可有效地控制疫病的流行,同时接受中医药的防治经验,加之人们的自身的“全神养真”,也是预防疫病感染的良好方法。

                                             20141121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讲习笔录》2021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