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大医鸿儒柳少逸:我的启蒙老师(语音版)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5-11 08:54:12


《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

作者:周颖

我的启蒙老师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70多年前,山东栖霞东林一耕读世家的茅屋中,传出稚嫩孩童的琅琅读书声。这是刚刚六岁的柳少逸遵父命诵读的《医学三字经》。

柳少逸姊妹六个,他是唯一的男孩。然父母从不溺爱,始终恪守“父母威严而有慈,然子女畏慎而生孝”之家风,并以《周礼·三行》“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戒之。

父亲柳吉忱按其意愿,从小就对儿子进行国学及医学启蒙教育。动辄从文字源流谈《说文》,从数字组合说“河洛”,从古人结绳记事讲八卦及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父亲告诉儿子:浩浩苍穹,茫茫下土,“河图”、“洛书”足以包罗,古人研究性命之学,无不从“河洛”入手。幼小的柳少逸听之茫茫然若天书,尽管食而不知其味,但他更喜闻中草药的淡淡幽香,爱听那节奏明快的捣药声,爱读那药柜上的中药名,懵懵懂懂走进一个植物和动物的大千世界。 

济世传承   医德垂世后人颂 

柳吉忱先后就读于天津尉稼谦国医班和上海恽铁樵国医班,嗣后又拜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为师,从此走上了济世活人之路。

“七七事变”之后,当日寇的铁蹄践踏胶东,柳吉忱义愤填膺,毅然投笔从戎。其时,由于敌人封锁,导致医药奇缺,他不畏艰难,利用当地中草药和针灸推拿等法给战士和百姓疗伤治病,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后,柳吉忱先后担任栖东县立医院院长、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莱阳专署中医药门诊主任、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

自1954年起,受莱阳地区专员公署委托,柳吉忱负责胶东地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他殚精竭虑,枵腹从公,曾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他自编讲义,亲自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和《中国医学史》。所培养的学员一部分成为创办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成为组建半岛地、县级医院的中医骨干。1960年又受聘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讲授《瘟病学》。除此而外,又教子课徒数人,以从医及教学的切身经历,探求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故山东诸多名医出自其门下。当柳少逸师事其父时,柳吉忱戏称儿子一人为“第八期学员”。

济世成己任,传承为岐黄。这是柳吉忱的生活缩影和人生轨迹,也是一代名老中医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追求,更是后来人继承创新、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作为山东名老中医,柳吉忱医德垂世后人颂,遗风余韵满杏林,其人品、学养、胆识、精神影响了子女、学生和中医药事业。 

自幼神读  倒背如流父授课 

上世纪50至60年代,中、小学的学习环境比较宽松,柳少逸有暇背诵《药性赋》等医学启蒙书籍。十几岁时,他就对人体经络模型产生极大兴趣,对上面标出的经脉循行线和多如繁星的穴位,百看不厌。假日耳濡目染父亲为病人诊病,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博得世人的敬重,亦坚定了柳少逸继承父业的志向。

明·宋濂尝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故他的父亲课徒先从中医典籍起,强调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方可言医。父亲又以清·周魁《温证指南》语训之:“夫《灵素》一书;圣经也,一言而包万有;《伤寒》一书,圣文也,一海而汇百川。”并以“仲景宗《内经》,祖神农,法伊尹,广汤液为大法,晋宋以来,号名医者,皆出于此。仲景垂妙于定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深究博览之”语劝学。

柳少逸听从父亲的教诲,一头扎进书堆里,食不甘味,夜不能寝。鸡声灯影,反复诵读,直至烂熟于胸。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部《伤寒论》,书中三百九十七条,一百一十三方,每日必背诵一遍,从不间断。继而背诵《内经知要》《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诀》和《金匮要略》的重点条文。而《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温病条辨》《时病论》亦熟读能详。

就一部《伤寒论》而言,是在柳少逸倒背如流后,柳吉忱方授课说难。递次讲授了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柯琴《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及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让儿子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说理间,潜移默化地感悟其辨证论治大法。柳吉忱称之为“神读”。   

其后又让柳少逸研读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任应秋《伤寒论语释》,意在运用经方时,能深究博览,独探奥蕴。父亲耳提面命,以清·叶之雨“涉山必历层蹬,登屋必藉高梯;欲明《素问》之旨,必赖后人之解说”训之。

由于柳吉忱重视儿子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从而成为柳少逸一生学以致用之根基。故其后柳少逸得以有《少阳之宗》《伤寒方证便览》《金匮方证便览》三书付梓。

临证心悟  旁征广引父教子 

习医之初,柳吉忱以清·程芝田《医法心传·读书先要根》语训子:“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可以长识见也。第要有根底,根底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金匮》仲景《伤寒论》是也。”在柳少逸熟读中医典籍以后,又指点选读后世医家之著,并以清·刘奎“无歧黄而根底不植,无仲景而法方不立,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症不备”语戒之。每晚授课后,示儿子必读书于子时,方可入睡,至今柳少逸已成习惯。

历代医籍,多系古文,就字音字义而言,又涉及文字学、训诂学、天文历法学等古文化知识。诚如《伤寒来苏集·季序》所云:“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者,不可以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而且柳吉忱要求儿子“凡书理有未彻者,须昼夜追思,方可有悟。”并告云此即“心悟”也。

一些古籍若周诰殷盤,佶屈聱牙,泛泛而学可谓苦也,故柳少逸亦有“定力”欠佳时。有一次低声问其父亲:“何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柳吉忱笑云:“屈原《九章·惜诵》云:‘九折臂而成医兮,吾今而知其然。’昔清·陈梦雷尝云:‘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学功精深故也。’汝读书无笃志,仍不明为学之道也。”

还说,朱子尝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在于读书。”“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必有功耳。”汝当熟知:博览群书,穷理格物,此医中之体也;临症看病,用药立方,此医中之用也。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症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体与用,二者不可偏废也。

接着,柳吉忱又用清·顾仪卿《医中一得》之语教之:“‘凡读古人书,应先胸中有识见,引申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待你临证时,方可悟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之意也”。

言毕,他又对儿子说:“昔吾师兰逊公曾以元·王好古‘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明·龚信‘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等语为训,此兰逊公赐吾号‘济生’之谓也。”

柳少逸在随父习医时,庭训多在旁征广引说理间。父亲的这些话语,深深地印在柳少逸脑海中,永不晦暗,从而造就了他“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之立品;“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之学风。

【注】本文选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周颖著《大医鸿儒·柳少逸世医传承录》2020年12月第一版。

【链接】

作者简介

周颖,安徽人。中国中医药报主任记者,曾担任总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喜文、学文、习文数年,曾策划和参与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突发事件的中医药报道,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展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文化价值、悠久历史、独特魅力和中医药人的时代风采。

作品“让残疾人扬起生活的风帆”、“特殊的关爱给特殊的人群”、“大医风范”、“王汤药与她的村卫生室”系列报道、“两岸情系中医药”等作品获得多届全国中医药好新闻奖,还参编《郭春园——人民健康好卫士》《中医药发展白皮书》《中医药发展大会论文汇编》等多部书籍。知天命之后,信笔漫步,直道心源,结集《记者看中医》和《厅长郎中张奇文》。

作者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