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吉忱:临床自淑的几句话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5-09 16:25:09

临床自淑的几句话

柳吉忱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经过历代先哲的补充发展,而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切实有效地应用价值。它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了莫大的积极作用。祖国医学流传于国外也很广泛,如东南亚、日本、朝鲜、及美法等国,均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尤其是新加坡,建立了中医学院。这样既扩大了祖国医学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世界医学的内容。祖国医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著问世。从而确立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医学发展,树立了规矩准绳的示范,故俗云:“无规矩不成其方圆。”《伤寒论》所应用的辨证论治体系,就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合而言之,则谓辨证论治,分而言之,则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审因论治,是在审查内外,辨证求因的思想指导下,对朴素的、唯物的,自发的辨证法的具体应用。病无大小,证无巨细,总离不开理、法、方、药四个重要环节,即据理以立法,按法而选方,因方以议药。以期理明、法合、方对、药当。于是,脉因证治朗然,理、法、方、药亦贯穿于其中矣。

然治病必先识病,识病而后究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生,再辨其所因。在临证时,通过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证候分析、辨明病因、病位、疾病属性,邪正消长,进而确定治法,议方选药。这样深思熟虑,加以慎审,方能中肯。不论病态千变万化,病机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辨阴阳,明表里,分虚实,别寒热而已。但在临证之际,尤当推本求源,取法古训,参以后说,以四大经典著作为准绳,兼采后世诸家著作,撷其精华,掇其要领,庶免穷途迷路,无以问津。若敷衍从事,祸不旋踵,切莫兢逐荣势,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而不去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省疾问病之际,而出现草率轻浮,以至精至微之事,付之至粗至浅之思,鲜有不误病误人乎。假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敷衍了事,何能研证祖国医学所遗留下的宝贵经验。

阴阳之事至微,死生之事至大,个人临证,本着大胆心细,行方智圆之旨,谨守“审证求因,脉证合参”的规范,以医德为重,以仁慈为怀,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后乐。铭记张师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临床治疗中,往往获中,收到预期疗效。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是叶副主席豪迈的壮言。在向“四化”进军的新长征途中,亦可以作为我的借鉴。我虽然年迈体弱,但看到中医事业的光明前景,尚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暮年壮志,愿与今日入会的中医同道,携手并肩,共同加勉,为发扬祖国医学事业而贡献力量。

                  一九八〇年七月十二日


【注】本文为吉忱公在烟台市中医学会1980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原载于《黄县科技》第二期。

      【链接】柳吉忱(1909~1995),名毓庆,号济生,以字行,山东栖霞人。六岁入本族私塾,民国入高小,中学,后拜儒医李兰逊先生为师,尽得其传。曾先后毕业于天津于稼谦、上海恽铁樵国医班。1941年参加抗日工作,以教师、医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解放后历任栖东县立医院、栖霞县人民医院院长,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受山东省莱阳专员公署委派,1954年至1958年,负责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了七期中医进修班,并亲自授课,讲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温病条辨》和《中国医学史》,为全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医骨干,一部分成为筹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的骨干教师,一部分成为组建半岛地县级医院的骨干中医师。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又教子课徒十余人,故山东诸多名医出自其门下。

自1955年起,历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莱阳市政协常委。学贯《内》《难》《本草》、仲景诸经之旨,及唐宋以后医籍,临证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证候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每收效于予期。诊务之暇,勤于笔耕,著述颇丰。先后著有《内经讲稿》《伤寒论讲稿》《金匮要略讲稿》《温病学讲稿》《本草经讲稿》。尚著有《风火简论》《中医外治法集锦》《济众利乡篇》《热病条释》《柳吉忱医疗经验》《脏腑诊治纲要》《周易卜筮》等书。并撰写了“运气学说之我见”、“哮与喘的证治”、“癫狂痫痴的证治”、“崩漏治验”等几十篇学术论文。以其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创建了“以方证立论”的医学流派。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临床辩证思维方法,和医者当“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之学科结构,且桃李遍天下,而成为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1983年离休,仍以济世活人为己任。1987年,受山东中医界的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开创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