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王永前:胶东柳氏医派对中医学的有为探索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5-03 12:06:21

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对中医学的有为探索

王永前

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无论是奠基人、创始人,还是传承人,均非“分科而医”的治病工,而是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因而无“分科而医医之衰也”之流弊。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原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全国名中医张奇文教授在《经络腧穴原始》[18]“序”中有过归纳,在李兰逊、柳吉忱的基础上,柳少逸、蔡锡英等对柳氏医学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中国数术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根据其学师陈维辉先生中国数术学的三大核心理论——太极论的道论、三五论的数论、形神论的象论,结合《内经》中已基本成熟的气(道)——阴阳——三才——五行的主体论思想,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1992年2月,柳少逸应邀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同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了“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肯定了柳少逸提出的中国象数医学概念,及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为学术思想的象数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尚有《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中国象数医学研究发微》等出版或结集。

对太极思维临床辨证的研究探索:在对中国象数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宗《内经》“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及张景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之理,运用医学系统方法,经广泛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即“太极思维的临床辨证论治体系”。该体系是其在太极思维方法的指引下完成的,并运用太极中的阴阳燮理,分别推演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关系,以创立肿瘤防治法式、方证立论法式、病机四论辨证法式等。

对五运六气的研究探索: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对于五运六气的研究探索,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柳吉忱有《周易卜筮》《五运六气纲要》等结集;至60年代,柳少逸在吉忱公的指导下,关注了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先后进行了“五运六气学说浅谈”、“运气学说渊源及其在《黄帝内经》中的地位”、“浅谈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系统论思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内经》中医学的重要思想”、“试从运气学说探讨脑血管意外的发病规律”、 “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等研究结集;从而进行复归《内经》时代中医学的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即“中国象数医学”,并有《运气学说三十二讲》《五运六气简编》等学研《内经》、秉承家学之作出版。

对经络学说的研究探索:胶东柳氏医学流派自古重视经络学说,崇尚宋·窦材“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症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之论。认为经络不仅是针灸、推拿、药物外治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理论体系的建立,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柳少逸通过对《内经》及《难经》中关于经络内容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在经络系统中“存在内、外两大络脉系统”的观点,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内络学说对于胃肠型感冒、紫癜型肾病等经络脏腑辨证提供了依据,也体现了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内经》的研究探索,破译了《内经》针法,而立针方。弥补了隋唐之后针法失传的缺憾。且熔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与药物内、外治法于一炉,形成了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知方药,知针灸,知推拿”的知识结构特点。并有《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外治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经络腧穴原始》《<黄帝内经>针法针法讲记》等付梓。

对中医复健技术和复健医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柳氏复健技术是指在柳氏医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由外治法、非药物疗法两部分组成的运用独具柳氏特色的针法、灸法、推拿法、罐治法、刮痧法、膏摩法、药浴法、食疗法、音乐导引法、情志疗法,以及现代康复手段,对脑性瘫痪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残障,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的实用技术。而复健内治法,则是在柳氏辨证体系的指导下,经反复临床实践而形成的对脑性瘫痪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残障进行辩证治疗的一系列有效方药。复健内治法和复健技术在柳氏中医理论的统一指导下,形成了柳氏复健医学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即有日本、台湾等多名研修生来华学习柳氏复健技术。柳氏复健医学体系及复健技术对儿童脑瘫、中风偏瘫、周围神经性瘫痪均有卓越的疗效,且有《脑瘫的中医复健技术讲记》等著作出版。

对辨证体系和辨证方法的创新研究与探索:胶东柳氏医学流派认为,《黄帝内经》归纳病机虽有十九条之多,然仅是从“六气”的变化加以分析归纳而提出的一种随症求因和分析病位、病理的方法,而不能完全概含内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现代医学目前尚未认识其病因病机、且无良好治疗方法的疑难顽疾。于是在《内经》脏腑经络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对内伤性疾病,尤其是疑难病的病机进行研究,对基于病机基础上的临床辨证方法进行探索,最终形成“内伤性疾病的病机四论体系”。四论:即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病变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该病机四论体系是解释慢性、顽固性内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体系,是当前临床上治疗慢性内伤性疾病的思辨纲领。其学术精髓在《少阳之宗》《伤寒方证便览》《杏苑耕耘录》等著作中均有体现。

对肿瘤等疑难大病的探索和研究: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对于疑难大病的探索,均是在太极思维指导下进行的,运用内伤性病机四论理论,及柳氏复健内治法和复健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太极中的阴阳燮理,用药如用兵,用方如布阵,比拟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强弱、主客等矛盾的对峙转化,以计之哲理及所阐述的矛盾法则来指导肿瘤的防治,而立抗癌用药式,并有《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柳氏抗癌用药式与药性解三十三讲》等出版。

对临床方证应用的探索和研究:胶东柳氏医学流派临床病人以疑难病、大病居多,临床用方以经方,或经方合经方,或经方合时方,或经方头时方尾,总之有是证用是方,形成了以方证立论的临证法式。柳氏方证立论临证法式不仅仅体现在方药应用上,针方、灸方、摩方均可用之。且有《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方证立论与临床》等出版或结集。

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与探索:胶东柳氏医学流派隶属于医经学派,因而具有“天人相应、崇尚经典、内外并治、针药兼施、方证立论”的学术特点。这些学术特点的形成源于对经典著作的学研,从《柳吉忱中医四部经典讲稿》,柳少逸《伤寒方证便览》《金匮要略讲稿》《难经三讲》等学术著作,还是胶东柳氏医派“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的学术法则,无不折射出对经典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