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柳氏医派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王永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综观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发展历史,院校教育作为传承方式一直处在发展的中轴线上。
柳吉忱与莱阳专署中医进修班:基于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儒医特点,崇尚“教化之本,出于学校”。据史兰华“山东中医教育史略(1840-1995)”[12]记载,建国后山东最早的公立中医教育主要有两大途经,一是“1958年8月29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山东中医学院”;二是“1958年10月,在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的基础上,成立了莱阳专区中医进修学校”(后更名“烟台专区中医进修学校”、“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今“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另据《烟台卫生志(612-1985)》”[3]记载,“1953年,莱阳专区在莱阳、掖县、黄县三县举办中医进修班,共有学员92人。1957年,莱阳专区将三个进修班同文登专区中医进修班撤销,同时成立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地址在莱阳城东吴格庄。”“莱阳专区在莱阳建立了专区中医进修班,至1961年,共办8期,培养了中医320多人。”而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的负责人就是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创始人柳吉忱先生。《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6]记载,柳吉忱“1954-1960年,尚负责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了7期中医进修班,并亲自授课”,《莱阳中心医院院志》[13]中医进修班“由柳吉忱主任、孙祥云大夫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中药学》等经典著作,从而提高了莱阳专区中医人员的素质”。由此可见,柳吉忱先生当是建国后山东中医教育的先驱。
柳吉忱与山东扁鹊国医学校:柳吉忱“20世纪80年代,为缓解中医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其又筹建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先后为全国21个省市培养基层中医近万人。柳吉忱先生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教育的先行者,也是改革开放后民办中医教育的先行者[4]”。

老校长柳吉忱先生·1987山东扁鹊国医学校
山东扁鹊国医学校“是一所新型的第二代中医专业学校。柳先生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呈现后继乏人乏术的衰退之势,认为发展第二代中医院校势在必行。‘教化之本,出于学校’,他毅然决然地挑起培养中医人才之重任,于1987年5月创建了山东扁鹊国医学校[14]”。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意加强医德教育。以“周礼三行”之“亲父母、尊贤良、事师长”为校训,以“金字塔”式为人才结构模式,实行横观育人。以“奠基—深造—专科专病”为育才三部曲,使学生学有所成,个个成材。教学注重素质教育,除常规教学外,“尚根据校长的专著,由教师做专题讲座,教授校长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14]”。“这所地方社会力量创办的学校,却招来了南至福建北至黑龙江的全国9省12个地市的学生,还为日本培养了两名中医。该校1994年被烟台市教委评委‘社会办学先进单位’。1995年2月7日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非学历中医教育高校 [15]。”由此可见,这所学校设计上是胶东柳氏医学流派传承医派学术、培养后继人才的“黄埔军校”。
柳少逸与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柳少逸接任山东扁鹊国医学校校长后,于1995年成立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并出任院长;蔡锡英出任副院长,并于1996年兼任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门诊部主任。据《中国中医药年鉴(2005)》[16]资料显示,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为烟台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民办高校。……具有本科、专科、中专、短训四种教育层次的医学专业院校。有医学、药学、保健等四个教育门类,全日制、函授夜大、短期培训三种教育形式,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等十多个专业,在校学生千余人”的中医院校。

2002专科毕业生合影
在此期间,柳少逸四处访贤,在全国范围内选聘教师,其中既有高校的讲师、教授,又有医院的专家,还有一技之长的临床医生。并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院校开展成教合作。通过对胶东基层中医药技术人才宏观分析来看,柳氏门生已成为半岛地区基层中医的主要力量。柳少逸亦因其在中医教育中的贡献,2004年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教育厅联合授予“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记二等功[10]。由此,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开创了中医教育新局面。
柳氏父子与中医药学术团体:1962年山东中医学会成立,53岁的柳吉忱成为首届理事,他在首届年会上将对肿瘤、肾炎等病的治疗经验,撰文“中药治疗食道癌胃癌及肝癌的观察”和“蝼蛄散治疗肾炎水肿的观察”[17],做大会交流,并“不为自私付之剞劂”。“1979年6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烟台地区分会成立,召开成立大会,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柳吉忱当选为副理事长。[3]”柳吉忱始终秉承“防病治病”、“著书立说”、“培养新生力量”、“温课提升医疗水平”四条原则,临床上敢于挑战疑难病,对小儿脑积水、脑囊虫病、风湿类风湿病、癫痫、乙脑、流脑、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病毒性肝炎、肾炎、各种癌症等,均积累了成熟的治疗方法,一生救人无算;他主张学术争鸣,撰有30余篇学术论文在各级期刊发表或学术会议交流。晚年支持柳少逸创建学术团体,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传承。

柳吉忱、柳少逸父子上世纪80年代创建“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和“齐鲁中青年中医读书会”(以下简称“两会”)。“两会”成立于1987年,由柳少逸所创建,旨在为基层中医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两会”在柳少逸的主持下,学术活动丰富,会员交流活跃,成果丰富,成绩突出,被山东中医药学会接纳为二级委员会,分别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山东中医药学会中青年中医读书会”。自1988年伊始,“两会”先后举办了“中国象数医学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中医非药物疗法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中医外治法学术研讨会”、“齐鲁名医学术思想研讨会”、“山东省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中医康复疗法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中医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山东省海洋药物与中医临床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中医保健学术研讨会”、“山东省地方中草药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等十次专题学术会议,及12次学术例会[10]。极大的助推了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快速发展,也对山东中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柳少逸、蔡锡英为开展“医易相关”研究,还于上世纪90年代,又创建了“莱阳市中医药研究协会”和“莱阳市周易研究会”。这是基于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学术体系是以《黄帝内经》广义中医学为基础的学术特点,为开展“医易相关”研究而成立的两个地域性学术团体,为研究探讨太极思维理论渊源,倡导太极思维辨证,构建中医病机四论体系和中国象数医学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凤鸣.胶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22(1).
[2]张奇文.山东中医药志[M].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8.
[3]孙子杰.烟台卫生志612-1985[M].烟台市卫生局.1987:190,47,163.
[4]王永前,柳小岸.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史略[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6):20.
[5]蔡锡英.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M].第一版.烟台:山海书社,1995:37.
[6]张奇文,柳少逸.名老中医之路续编[M].第一辑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62.
[7]迟笵民.山东高级科技人员名录[M].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59.
[8]谢敬.尉稼谦和天津国医专修学院[J].中医文献杂志,2016,6:40-43.
[9]王永前,柳朝晴,刘玉贤.柳氏医学续焰[M].第一版.九龙:三江文艺出版社,2021,86,55-56.
[10]张奇文,柳少逸,郑其国.名老中医之路续编[M]第二辑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98,437.
[11]周颖.柳少逸世医传承录[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00,1.
[12]史兰华.山东中医教育史略1840-1995[M].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12(2):36.
[13]盖玉国,黄天瑞,宫玉典,等[M].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院志1950-2000[M].
[14]蔡锡英.回春集录[M].第一版.烟台:山海书社,1994:133-134.
[15]王永前.社会力量办学的一支奇葩[N].山东教育报,1995-6-16(3).
[16]编委会.中国中医药年鉴2005[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17]山东中医学会.山东中医学会1962年年会论文选编[G].济南:山东中医学会,1963:252,289.

柳少逸老师(左二)主持召开山东省中医学会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