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探源
王永前
胶东半岛位于山东东北部,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面积逾三万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的五分之一,为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发祥地。这里山海河田皆俱,自然风光优美,有以著名的甲午海战为代表的家国文化、以牟氏庄园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全真七子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古陶为代表的东夷文化,有“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齐文化[1],以儒学为代表的鲁文化,以胶东抗日根据地、地雷战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三面环海,胶莱河、五龙河、白洋河横穿而过,纵横着大基山、文峰山、牙山、艾山、昆嵛山、圣经山等山脉。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及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黄、渤海环抱,土壤肥沃,水流充沛,季节分明,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多民族多文化汇聚,孕育出了独特的胶东文化,这些都成为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生长的文化土壤。
胶东半岛地区的医史悠久,据《平度县志》载,早在汉代,“胶东王府设医工长”[2]。在建国前至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巫医、中医并存,胶东卫生局统计1949年底有中医2178人[3],1950年胶东地区尚有巫医336人[3]。
1.1 清末京城贡生儒医李兰逊是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奠基者。
李兰逊,山东栖霞人,出生于18世纪30-40年代,具体生卒时间不详,早年在京城开馆行医,堂号“栖邑济生堂”,晚清贡生儒医,精通经史,熟谙岐黄之学,兼通律吕、诸子百家。其于医学,深究博览,采精撷华,独探奥蕴,卓然自成一家。晚年回归故里,传术于柳吉忱[4]。据《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5]记载,柳吉忱“因患类风湿关节炎多次延医,均罔效。后幸得同邑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老先生诊治,用药仅二十余剂,内服兼外熨,而病臻痊可。诊治间,谈经说史,评论世事,深得先生赏识。”于是,李老先生进言柳吉忱习医。言“昔范文正公作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尝曰‘异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盖以医与相,迹虽殊,而济人利物之心则一也。社会动乱,你当学医,以济世活人。”柳吉忱欣然应之,成为李老先生晚年的入门弟子,李老先生为柳吉忱赐号“济生”。
据《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6]载,李兰逊“立法谨严,通权达变,常出奇有制之师,应无穷之变。”并记有课徒医话一则。柳吉忱因患类风湿求治于李兰逊先生,李老先生以阳和汤施之取效获愈,而成就师徒之缘。柳吉忱见师父用阳和汤治多种疾病,不解,故请益于师父,“昔日弟子患痹,师何以阳和汤愈之?”“某君腰疾,师诊为痛痹,不予乌头汤,而以阳和汤愈之”?李老先生则直指法门,言“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用治鹤膝风,列为阳和汤主治之首,君疾已愈,当晓然于心,王氏非臆测附会之语也。”“景岳尝云:此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痹,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故今用治痹,也非出臆造也。”由此可见,李兰逊先生雄厚的理论、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证经验。柳吉忱在师父的指导下,先读《内》《难》《伤寒》《金匮》《本草》等经典著作,并选读名家注释,同时熟诵后世本草、药性诸书,及“千金”、“外台”、“金元四家”、《景岳全书》《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诸家之学。李老先生不但以“读书者尚能细心研读自有深造逢源之妙”启迪弟子,更是将生平所治验案若干卷尽与弟子。使得柳吉忱尽得先生真传,学验直如高屋建瓴,无不奏效,为其后创建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籍弟子柳吉忱创建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李兰逊先生当之无愧成为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奠基人。故而,李兰逊“栖邑济生堂”无疑是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学术源头。
1.2 栖霞柳氏与胶东柳氏医学流派
栖霞柳氏父子对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的创建与发展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胶东柳氏医学流派由栖邑济生堂传人柳吉忱(1909-1995)所创立。
柳吉忱,山东栖霞人,20岁成为晚清贡生儒医李兰逊先生入室弟子,也是李老先生栖邑济生堂唯一传人。柳吉忱“八岁入本族私塾,系统学习五经四书,奠定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为后来学习中医奠基创造了有利条件。及至民国入高小,中学接受现代教育,19岁毕业于烟台育才中学[5]。”翌年,因病结识李兰逊先生,“从此,便于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成为李老先生晚年的入门弟子[5]”。李老先生时时以孙思邈“大医精诚”教诲,并以“医之为道,至精至微,明辨而行之,则可以济众,冒昧而施之,适足以杀人。”为师训。从而,成就了柳吉忱时刻铭记“阴阳之事至微,死生之事至大”,临证恪守“胆大心细,行圆智方;审证求因,脉证合参”之旨,“首重医德,仁慈为怀”,以“济生”为己任,以“为病人解除疾苦而后乐”的大医立品。这当是其后所创建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推崇孙思邈“大医精诚”和李中梓“不失人情论”之渊薮。
柳吉忱“1930-1933年和1934-1938年分别在天津尉稼谦国医函授班和上海恽铁樵国医班学习毕业。1945年出任栖东县医院院长,1953年任栖霞县人民医院业务院长[7]。”李兰逊为贡生儒医,学识渊博,典型的医经学派;尉稼谦“主张中医体系保持完整并兼取西医之长[8]”;恽铁樵“主张以中医为主,采用西医补助中医[9]”。三源汇流,成就了柳吉忱公“神行于规矩之中,巧不出规矩之外”、“既重规矩,又运巧制宜,左右逢源”[6]的临证韬略,也是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古今贯通,中西兼容”[9]学术特征形成之本源。
柳吉忱自1954年起,“历任山东省莱阳专署中医门诊部主任、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山东中医学会理事、烟台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4]。”“尚负责莱阳专区的中医培训工作,主办了7期中医进修班,并亲自授课。……1987年,受山东中医界的重托,创办山东扁鹊国医学校并出任校长,开创建国后民办中医教育之先河[6]。”柳吉忱公一生勤于教研,精于临床,上自建国之初的进修班,后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临床带教,再到八、九十年代创办第二代中医院校,培养学生逾万人,教子课徒数十人,杰出者有柳少逸、蔡锡英、袁大仲、王树春、李明忠、张昭元、刘明德、方甫、仲伟臣、张作科、赵传松、陈殿法、张升平等。柳吉忱公长期致力于临床,以其扎实的内功和运巧的韬略,对脑积水、癫痫、脑囊虫病、肾炎、破伤风等疑难病积累了独到的经验。发表了大量的医学论著,如“解颅(脑积水)证治”(《山东医药》(1975年2期)、“脑囊虫病治验”(《烟台医药》1980年2期)、“破伤风证治”(《山东省内科急症学术会议文集》1984年)、“蝼蛄散治疗肾炎水肿的观察”(《山东中医学会1962年年会论文选》)等[7]。柳吉忱公尚有大量手稿遗存,有早年为莱阳专署中医进修班授课的讲稿《本草经讲稿》《伤寒论讲稿》《温病学讲稿》《中国医学史讲稿》《内经讲稿》,及临床或理论研究《风火简论》《中医外治法集锦》《济众利乡篇》《热病条释》《脏腑诊治纲要》等。从理论到临床,从技法到方药,从常见病、多发病到疑难病的诊治,形成了具有“天人相应、崇尚经典、内外并治、针药兼施”四大医经学派特色的学术体系。且有著作,有文章,学术传承有人才梯队,当之无愧成为胶东柳氏医派的创立者。2019年10月20日,“胶东柳氏医学流派创始人柳吉忱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山东莱阳召开,大会肯定了柳吉忱先生对中医药事业的贡献和作用,《中国中医药报》进行了相关报道[4]。
【参考文献】
[1]刘凤鸣.胶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22(1).
[2]张奇文.山东中医药志[M].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8.
[3]孙子杰.烟台卫生志612-1985[M].烟台市卫生局.1987:190,47,163.
[4]王永前,柳小岸.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史略[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6):20.
[5]蔡锡英.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M].第一版.烟台:山海书社,1995:37.
[6]张奇文,柳少逸.名老中医之路续编[M].第一辑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62.
[7]迟笵民.山东高级科技人员名录[M].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59.
[8]谢敬.尉稼谦和天津国医专修学院[J].中医文献杂志,2016,6:40-43.
[9]王永前,柳朝晴,刘玉贤.柳氏医学续焰[M].第一版.九龙:三江文艺出版社,2021,86,55-56.
[10]张奇文,柳少逸,郑其国.名老中医之路续编[M]第二辑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398,437.
[11]周颖.柳少逸世医传承录[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