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医派】柳少逸:论经脉之气街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04-04 08:41:50

柳少逸:论经脉之气街

街者,路也。气街是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其作用是在十二经脉之气血运行于四肢末端及头部时,因卒逢大寒或邪风侵袭而受阻时,经气则会沿着气街这一通道,复还原经脉而不失终而复始之循环,故称为“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有“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己也”的记载。此约言气行有街,病有所刺之法,及所治之病。《灵枢·动输》有“四街者,气之径路”的记载,均说明了胸、腹、头、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

因十二经脉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灵枢·卫气》有 “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的记载。对此,张景岳《类经》注云:“诸髓者,皆属于脑,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也。”;十二经脉脏腑之气集聚于胸腹背脊等部位,该篇又有“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的论述。膺俞,乃中府之别名,背俞,当为膈俞。“气在腹者,止于背腧与冲脉。”张景岳注云:“腹之背腧,谓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阳经诸藏之腧皆是也。其行于前者,则冲脉并少阴之经行于腹与脐之左右动脉,即肓腧、天枢等穴,皆为腹之气街也。”下肢经脉的经气多汇集在少腹气街(气冲)部位,该篇又有“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的表述。对此,景岳注云:“此云气街,谓足阳明经穴,即气冲也。承山,足太阳经穴,以及踝之上下。亦足之气街也。”气街部位多为“结”与“标”的部位,基于这一理论,分布于头身的腧穴可以治疗局部和内脏疾患,部分腧穴又可治疗四肢病症。如“痿躄”一证,取胫之街气冲、承山。又宗《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及“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冲(即气街),下至三里”,而主穴为气街和足三里。于是治“痿躄”者,有气冲、承山、足三里之伍。

【注】本文摘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经络腧穴原始》2015年5月第一版。

点击浏览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