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之标本
柳少逸
《灵枢·卫气》中有关于经脉的标与本的论述,大凡本在人体之四肢部,标在人体头面躯干部,其范围较根结更为广泛,对于识标本的意义,该篇有如下的记载:“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足见“知六经标本”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作用。
该篇首先言及足六经之标本,即“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即跗阳穴),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即睛明穴)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牕籠之前,牕籠者,耳(听宫穴)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交信穴)中,标在背腧(肾俞)与舌下(廉泉穴)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中封穴),标在背腧(肝俞穴)也;足阳明之本在历兑,标在人迎颊挟頏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三阴交穴)中,标在背腧(脾俞)与舌本(廉泉穴)也。”继而论及手六经之标本:“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悬枢穴)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液门穴),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丝竹空穴);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头维穴)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太渊穴),标在腋内动(中府穴)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神门穴),标在背腧(心俞穴)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内关穴),标在腋下下三寸(天池穴)也。”
对于经脉标本之应用,该篇有“凡侯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石,当作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的记载。此言乃治前述各经标本之法。
由此可见,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它们的意义也相似。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标本、根结的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情况。它如《灵枢·经脉》、《灵枢·逆顺肥瘦》、《灵枢·营气》等篇,均详细地阐述了十二经脉逐经循环传注的体系。气血在经脉内运行,环流不息,以营养全身。而标本、根结理论不仅说明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关系,而且强调了四肢部位为经气的根与本,在临床上针刺这部分的输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主治病症的范围较远较广,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病及头面五官病。此即居于四肢部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广验于临床且疗效显著的理论根据。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经络腧穴原始》2015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