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奇邪,通营卫,成于辨证论治
柳少逸
《灵枢·经别》云:“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乃约言经络有“映征候”之用,故清·何汝夔《伤寒原旨》有“经气由内而之外,病气由外而之内”之论。在疾病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征候的作用。如《素问·气穴论》所云,“孙络”有“以溢奇邪,以通营卫”的功能,这是因为孙络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到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外络系统之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同时,“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也波及内络系统。如损伤“胃络”、“肠络”、“腹络”、“胸络”,出现《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之胃肠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腹中痛”,及“下利证”。即现代医学之“胃肠型感冒”。当病邪侵犯时,孙络与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临床上发现的体表反应点,一般均可从孙络的“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来理解。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之所在,也是卫气所停留和邪气所侵犯的部位,即《素问·五藏生成》所云,“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络脉、经脉……逐步深入,并出现相应的征候。伤寒学派以《伤寒论》创立了以疾病定性、程度定量、脏腑经络定位、疾病转归定时的六经辨证体系;温病学派运用“卫、气、营、血”概念来分析热性病发展过程的浅深关系,其理论依据也是以经络运行营卫血气的生理功能为基础。经络及其所运行的营卫血气,是有层次地抗御病邪,同时也有层次地反映征候。故《灵枢·官针》有“善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的论述。
经络反映征候,可分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对此,《素问·举痛论》有“经络运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论述。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原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这就是《素问·疟论》所说的“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所说的“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可见寒热虚实的多种征候都是以经络的阴阳气血盛衰为根据。它如《灵枢·口问》所云:“夫百病之始生”,皆因“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经络与经络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在反映征候上也是互相联系的。如《内经》中的“经脉流注”、“脏气法时”、“阴阳应象”、“五脏传移”,“五脏逆传”诸规律,及《伤寒论》一书所总结的热性病的“六经传变”规律,疾病的发展由表入里,可以从太阳经传至阳明经或少阳经,也可以由三阳经传入三阴经。在经络和脏腑之间病邪也可以相传,如太阳病可出现“热结膀胱”和小肠的腑证,阳明病也有“胃家实”证等。
关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等各有所属病症,是各经络所反映的征候,同时又是该经络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两者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理解,运用针灸等外治法,激发了经络本身抗御病邪的功能,从而使有关的病症好转。抗御病邪、反映征候,是正邪交争的错综表现,针灸等治法就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辨别疾病为“是动者”或“所生病者”,以及“经脉所过”或“主病所及”为辨证思维,采用一定的针灸补泻方法,以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盛衰而达到补偏救弊的目的。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注《经络腧穴原始》2015年5月第一版。